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比较诗学的语言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19427
  • 作      者:
    范方俊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西比较诗学的语言阐释》的核心内容是从语言与诗学的密切关联入手,探讨中西诗学各自的话语特点,通过总结中西比较诗学在进行中西诗学话语融合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贡献和存在着的问题,为中西诗学间的平等对话提供必要的理论思路和现实路径。全书围绕“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中西诗学话语的融合”和“中西诗学话语的转换”三个部分依次展开。其中,上编的“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部分,以《文心雕龙》和《诗学》为个案,从诗学观念与核心范畴、体系架构与话语言说、理论旨归与意义生成出发,归纳和总结中西诗学在话语方面的特征与分野。中编的“中西诗学话语的融合”部分,以王国维、朱光潜和钱锺书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为线索,在肯定了他们为融合中西诗学话语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对西方学者片面强调东西方语言差异、进而否定东西方诗学对话可能性的理论主张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下编的“中西诗学话语的转换”部分,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和“西方文论的异质性和中国化转换”三个方面,具体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于中西诗学话语转换的问题提出及理论回应。
展开
目录
绪论<br /><br />中西诗学对话的危机:走向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br /><br />一、中西诗学对话的缘起<br /><br />二、中西诗学对话的危机<br /><br />三、走向语言阐释之途<br /><br /><br /><br />上编: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br /><br />第一章&nbsp;中西诗学的基本观念与核心范畴<br /><br />第一节从《文心雕龙》的“言志抒情”看中国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说<br /><br />第二节从《诗学》的“诗即摹仿”看西方传统诗学的“摹仿说”<br /><br />第三节&nbsp;从《文心雕龙》的主要文论范畴看中国传统诗学范畴的基本特征<br /><br />第四节从《诗学》的主要文论范畴看西方传统诗学范畴的基本特征<br /><br /><br /><br />第二章&nbsp;中西诗学的体系架构与话语言说<br /><br />第一节&nbsp;《文心雕龙》的诗学体系架构<br /><br />第二节&nbsp;《诗学》的文学理论体系架构<br /><br />第三节&nbsp;《文心雕龙》的语言观及话语言说<br /><br />第四节亚里斯多德的语言观及《诗学》的话语言说<br /><br /><br /><br />第三章&nbsp;中西诗学的理论指归与意义生成<br /><br />第一节&nbsp;“原道”:《文心雕龙》的理论指归<br /><br />第二节&nbsp;“原理”:亚里斯多德《诗学》的理论指归<br /><br />第三节&nbsp;“徵圣”与“宗经”:《文心雕龙》的意义生成{<br /><br />第四节&nbsp;科学证明:亚里斯多德《诗学》的意义生成<br /><br /><br /><br />中编:中西诗学话语的融合<br /><br />第四章&nbsp;中西诗学话语的历史性交汇<br /><br />第一节&nbsp;近现代之交的中国诗学转型与王国维的学术使命<br /><br />第二节&nbsp;王国维对诗学话语的关注与中西“化合”说的提出<br /><br />第三节《(红楼梦)评论》:引入西方诗学研究范式的尝试<br /><br />第四节&nbsp;由“欧穆亚”、“古雅”看王国维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化合”<br /><br />第五节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化合”<br /><br /><br /><br />第五章&nbsp;中西诗学话语的融合(上)<br /><br />第一节话语的诱惑:从《无言之美》、《诗的无限》看朱光潜诗学研究的起点<br /><br />第二节作为融汇中西诗学话语先驱的王国维与朱光潜<br /><br />第三节朱光潜对于中西诗学话语的认知及对中国现代诗学话语的提倡<br /><br />第四节“阐发”的范例:从《文艺心理学》看朱光潜对中国现代诗学话语的再造(上)<br /><br />第五节&nbsp;“比较”的结晶:从《诗论》看朱光潜对中国现代诗学话语的再造(下)<br /><br /><br /><br />第六章&nbsp;中西诗学话语的融合(下)<br /><br />第一节从钱锺书对王国维的评价看钱氏诗学研究的切人点<br /><br />第二节从对莱辛《拉奥孔》的“论”和“读”看钱锺书与朱光潜对于诗学研究话语的不同取舍<br /><br />第三节“以故为新”_--:《谈艺录》及其对传统诗话的改造'<br /><br />第四节&nbsp;“以故为新”之二:《宋诗选注》的现代意义s<br /><br />第五节&nbsp;“以故为新”之三:《管锥编》对于传统读书札记的“破体”和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反思<br /><br /><br /><br />下编:中西诗学话语的转换<br /><br />第七章&nbsp;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br /><br />第一节&nbsp;中国当代文论的“失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提出<br /><br />第二节&nbsp;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方法论根基<br /><br />第三节&nbsp;范畴的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起点<br /><br />第四节观点的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中点<br /><br />第五节&nbsp;体系的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终点<br /><br /><br /><br />第八章&nbsp;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br /><br />第一节&nbsp;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问题的提出<br /><br />第二节&nbsp;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br /><br />第三节&nbsp;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契合与融通。<br /><br />第四节&nbsp;中国现代文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的吸纳与调适<br /><br />第五节&nbsp;中国当代文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应对和深化<br /><br /><br /><br />第九章&nbsp;西方文论的异质性和中国化转换<br /><br />第一节&nbsp;西方文论的异质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两次转型<br /><br />第二节&nbsp;西方化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策略还是无奈?<br /><br />第三节&nbsp;中西文论的同质同构: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式解构<br /><br />第四节&nbsp;中西文论的异质同构: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式建构<br /><br />第五节&nbsp;在比较和对话中推进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转换<br /><br /><br /><br />结语<br /><br />二十一世纪中西诗学的“复调”对话和“杂语”共生<br /><br />论文主要引用及参考书目<br /><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