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的多重视域与理论构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7787
  • 作      者:
    汪文学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治学手段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研究成果极为丰富。民族文学研究的60年,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是学科建设的草创阶段,真正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在文学研究界思想极为活跃的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开始起步,很快就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显示了自己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的多重视域与理论构建》:
  80-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史诗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以及普及得到空间发展,其研究也突飞猛进,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也成千上百地出现,而这些数量和质量都极为可观的成果直接成为90年代中期以后口头范式的确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90年代中期,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等一批青年学者开始对把史诗作为一般文学作品来研究产生的偏颇进行理论反思,有心纠正中国史诗学界长期以来那种对史诗进行一般文学和社会历史阐述的学术路数,对国际学术界先进的理论成就和方法格外注意,萌生了引进国际民俗学理论,特别是“口头程式理论”来补正中国史诗学建设的念头。另外,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权威钟敬文也呼吁史诗研究的理论转型,他虽然没有对史诗作过专题研究和精密的理论探究,但是,从总结过去到展望未来,从建构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评议史诗研究者,他都有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因此,以钟敬文的学界地位和他的学术思考,他的呼吁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范式转换的进程。更为关键的是,史诗研究在口头范式的视域下取得了诸多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学术成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和巴莫曲布嫫的《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前者给运用口头诗学理论研究中国史诗提供了一个最佳范例,后者的“格式化”和“五个在场”对书面范式的弊端和如何对之补救进行了学理性的思考,田野和文本的关系也得到了深度的阐释。这方面的学术成果还有尹虎彬的《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陈岗龙的《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的互动和表演文本的形成过程》、斯钦巴图的《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等。
  正是在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及其他学者们的努力下,口头范式才突破书面范式的拘囿,在学术旨趣、问题意识到研究方法上使得中国史诗研究面目一新。当然,两种范式还是相通的,甚至有些地方还是一脉相承,尤为明显的是二者对史诗传统和艺人的关注以及踏实的田野作业。另一方面,当两种范式处在交替和转换关头时,它们的碰撞和对立是必然的和正常的。不过,随着口头范式建构的完成和深人人心,二者的对立也就逐渐缓和及至淡化了,都强调把史诗研究放到史诗传统乃至整个大文化传统中去研究、考察、诠释以开拓史诗学的新局面。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用现代化的手段把中国各族人民口头创作、流布和传承的民间故事、歌谣、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叙事诗和其他体裁的民间文学形式实施数字化管理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1999年申请了院级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挽救濒临消亡的口头传统和学科的发展以及学术队伍的建设,而且对史诗学科的建设而言,这一资料库的建立无疑为中国史诗研究的健康和持久发展提供了资料上的保证。
  ……
展开
目录
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会(代序)

上编 会议实录
大会发言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展望
从总体文学史观看民族文学与主流文学关系——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对“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
——以贵州明清文学创作为例
“危机时期”的中国多族群文学
文学史中“民族作家”的价值维度
民族文学之思想研究的方法问题
贵州方言、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年会闭幕式总结
专题讲座
从亚鲁王看史诗研究的新趋势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三个学理
当代文情与文学批评

下编 论文选辑
民间叙事
中国各民族神话资料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哈尼族神话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功能
传承、建构与展望——20世纪中国史诗学研究的诠释与思考
彝族“支嘎阿鲁”史诗中的“大词”
海洋文化精神的诗性表达:京族史诗研究
萨满教天命论思想与蒙古族族源传说
孤儿角色与民间故事的叙述模式
《阿买恳》艺术形式及价值探析
“文成公主入藏”的民间书写特征及其意蕴
论人与动物联姻故事的嬗变
科尔沁蒙古族经济形态多元化与说唱的辩证关系
《壮族风俗歌谣集》的内容、价值与传承
歌唱的生存——羊场布依族盘歌综论
论壮族民间戏剧的文化生态
批评实践
简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作家国家认同意识的生成原因
论19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为寻梦寻路而来的朝圣者——重读蒙根高勒抒情长诗《走马兴安岭》
“外来者”的另类书写——回族作家张承志的《黑骏马》及其他
重读玛拉沁夫
陈墨香茗醇厚民族风情俯仰——叶广芩近期小说创作研究
西海固精神的负载者——论石舒清笔下的女人
两种模式和两种意识
——“十七年”时期贵州少数民族颂歌深层模式探究
喻子涵散文诗“石头”意象探微
乌江地域文化与土家族作家群生成及创作
窥探生死的秘密——读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
理论探索
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研究的创新性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建设工程
多民族背景下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思考
比较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管窥
现代中国少数族裔的文学书写
对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思考
关于民族文学史书写的历史思考
文化视域
当下语境中傣族贝叶文化资源的现代性之路
——傣族舞剧、电影《孔雀公主》艺术美细说
少数民族文学的民俗书写与文化消费——从《穆斯林的葬礼》的长销谈起
“凤凰传奇”与少数民族民俗符号传播
论《人民文学》杂志的图像表达
附录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贵阳年会论文选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