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题材文学系列研究.第四卷,中国当代历史文学的创造与重构.Volume 4,The cre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literatur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26262
  • 作      者:
    童庆炳总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童庆炳,1936年生,福建连城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文学语言学部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学术顾问等。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多项著作曾获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奖。全国模范教师(2004)、北京市劳动模范(1984)。
  
  吴秀明,1952年生,浙江省温岭市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和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奖等10余项奖。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
  
  刘起林,1963年生,湖南省祁阳县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个人专著多部,发表论文15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题材文学系列研究(第四卷):中国当代历史文学的创造与重构》主要内容包括:“将舞台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探索中出现的偏差与纠偏、一意孤行的杨绍萱及其引发的大讨论、政治挂帅背景下一场特殊的学术争鸣、20世纪60年代历史剧大讨论的来龙去脉、茅盾的理论整合:《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从表现对象来说,两类小说存在一个艺术图景和作家感悟的历史性意义即文化含量问题。文化转型期社会现象的纷乱复杂性和价值标准的不定性,给作家捕捉和表现具有历时性意义的生活景观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对只有瞬时社会效应和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生活现象的鉴别提炼,需要非凡的思想能力和艺术直觉能力,否则,作品便可能开始轰动一时,超越瞬时社会情境就光彩黯淡。《乔厂长上任记》《新星》等作品热情讴歌的“铁腕”改革家,如今看来颇具“人治”色彩和专制意味;随着中越关系的解冻,以对越自卫还击战为题材的小说即显出生活和思想根基的尴尬。历史小说家则与此不同,能够选择经过时间考验,证明极具文化含量的表现对象。《曾国藩》表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完人的人格形象的文化渊源,显然是其他小说中的当代英雄人物所无法比拟的。《暮鼓晨钟》从满汉文化冲突提炼出的政治改革图式与目前改革题材小说的艺术图景相比,文化意义也无疑地更为深远和坚实。其他如“清官”和“晚清人物”作品群、“唐宫”作品群、先秦历史题材小说群等,表现对象同样具有沉甸甸的文化含量,只要挖掘到位、描述精当,其文化价值便将令人刮目相看。就是历史小说的通俗文学色彩,也触及了传统的民间文化,并因为被有机地融入对经典性的历史图景和正统文化的表现而别具异彩。其实,文化转型的过渡性即承前启后性,假如现实题材的作品能从文化意义的层面沟通过去、现在和将来,因其重心是现在,认识价值有可能远远超出历史题材作品。《白鹿原》《心灵史》就是明证。前者有力地表现了传统宗法制社会的“仁爱”品性在二十世纪遭受的屈辱和毁败,后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缺乏心灵自由和信仰精神的民族性弱质,两部作品都达到了当前许多优秀的历史小说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承前性和启后性并具则从一个方面为达到这种高度和深度提供了机遇。然而,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也存在各方面对它的信任度、认同程度问题,从《古船》《白鹿原》到《心灵史》都曾引起激烈的争论,根源即在于此。所以,具有同等才力、学养和思想深度的作家,花同样的功夫进行创作,历史题材小说因表现对象坚实的文化底蕴,往往能获得比现实题材小说更为深广的思想蕴涵。换句话说,在当下的文化困境中,历史小说具有更易“崛起”的客观优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初历史剧讨论与历史题材写作规范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将舞台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第二节 探索中出现的偏差与纠偏
第三节 一意孤行的杨绍萱及其引发的大讨论

第二章 20世纪60年代初历史剧再讨论与历史题材写作规范的进一步强化
第一节 政治挂帅背景下一场特殊的学术争鸣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历史剧大讨论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 茅盾的理论整合:《关于历史和历史剧》

第三章 《海瑞罢官》事件:历史叙事政治化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海瑞罢官》的文本生成
第二节 海瑞原型与文本形象
第三节 《海瑞罢官》的启示

第四章 历史小说的创作与发展
第一节 文化转型期的历史小说热
第二节 民族历史“经典图景”的还原
第三节 传统文化现代性的不同探求
第四节 民间记忆的修复与重构

第五章 新历史小说的解构与重构
第一节 新历史小说的源流及文学史意义
第二节 新历史小说的解构及其具体表现
第三节 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独特言说

第六章 革命历史小说的固守与位移
第一节 从20世纪50年代的神性叙述到80年代的理性修复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精神突围与位移
第三节 “红色经典”改编及与当下对话的可能

第七章 历史文学的价值内核与认知境界
第一节 历史文学价值定位所面临的新问题
第二节 立足精神与审美的价值评判及意义阐释
第三节 历史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站位与境界追求

第八章 历史文学的消费主义与世俗化倾向
第一节 消费型叙事与喜剧性英雄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怀旧情绪与欲望化书写

第九章 历史文学的历史化与史诗性特征
第一节 历史化的精神趋向与局限
第二节 史诗性的文化追求与裂变

第十章 《曾国藩》等:王朝衰变期功名文化人格的发掘
第一节 《曾国藩》:文化精神与时代环境错位的悲剧
第二节 《杨度》:用世文人精神迷误的人生悲歌
第三节 《张之洞》:正史之笔与廊庙之音
第四节 唐浩明创作的主体意识及接受效应

第十一章 《白门柳》:富有文化批判意识的精神探索
第一节 文化批判意识的审美表现
……
第十二章 《张居正》:封建时代宰相功业与命运的透视
第十三章 《莽秀才造反记》:基于历史本真的文化反思
第十四章 《风流宰相谢安》立足佛禅的历史诠释与生命叩问
第十五章 《北大之父蔡元培》:现代人文观照下的历史叙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