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15177
  • 作      者:
    盖生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盖生,男,1956年生于辽宁沈阳市,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从事文艺理论及美学教学、研究近三十年,曾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部分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转载、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出版学术专著《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和《文学理论当下形态论——文学理论学探索》两部。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进行知识考古及流变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通过对这些横贯一个世纪的关键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演变进行梳理,一方面注重展示其被采用和发展、变异的路线,以凸显其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则融入学术发展的价值视野,以当下的学理目光评价其学术意义,使这些关键词的历史含义和当下价值都得到合适的评价,从每一个细节和不同侧面昭示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相对于文学理论史而言是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而相对于专门史来说则是亦简亦丰,寓丰于简,既有历史的丰富性,又有学理的严密性和知识的确定性、明晰性,对当下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亦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譬如老舍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艺术家也离不开社会。社会的正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何在?艺术家不但是不比别人少一些关切,而是永远站在人类最前面的……文学是时代的呼声”。但是老舍的文学为人生论,是以个性表现为起点的,认为“个人对自然与人生怎样的感觉,个人怎样写作,这是个性的表现。没有一个伟大的文人不是自我表现的,也没有一个伟大的文人不是自我而打动千万人的热情的”。
  而潘梓年认为:“文学是以情感为灵魂的,对于生活有了新意义,就又产生新文学;文学又能震荡人的思想,使人越发清醒,这就是说文学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指导人生的”。“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文学的动机只是表现人生;至于指导人生,批评人生的话,只是文学的功效,不能是文学的动机。”可见,他们虽然都是文学的人生论者,老舍的观点较之潘梓年更为强调创作者的个性本位,潘梓年更强调文学为人生本身。正因为这种差异,使他们在文学与诸如道德、政治等意识形态的关系上有较大的不同。
  譬如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关于“文学的特质”中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起来的那点能力;文学是必须能飞起的东西。使人欣悦是文学的目的,把人带起来与他一同飞翔才能使人欣喜。感情,美,想象,(结构,处置,表现)是文学的三个特质”。在老舍看来,文学的意义在于“感动心灵”,在文学中,虽然“理智不是坏物件,但是理智的分子越多,文学的感动力越少”。同时,老舍一方面强调,“伟大的文艺自然须有伟大的思想与哲理,但是文艺中怎样表现这思想与哲理比思想与哲理的本身价值还要大得多;设若没有这种限制,文艺便与哲学完全没有区别”;另一方面,老舍对情感也有所限制:“作者自己的感情太多了,作品便失于浮浅或颓废或过度的浪漫”。应该说,老舍的艺术本位观念具有辩证思想,基本是正确的。
  但是,在谈到道德与美的关系时,老舍的观点在较为辩证的论述中,由于受波德莱尔及王尔德的影响,价值重心明显向美倾斜。譬如波德莱尔认为:“诗歌没有其他的目的,只有自身……如果诗人服从了道德目的,他就削弱了诗歌的感染力,就有可能成为一位拙劣的诗人”。王尔德则断言:“所有的艺术家都没有伦理同情感。一种伦理同情感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风格矫饰”。在美与道德的关系上,老舍与他们有相似之处:“美是不偏不倚,无利害的,因而也就没有道德的标准。美是一切艺术的要素,文学自然不能抛弃了它;有它在这里,道德的目的便无法上前……凡是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有美,而不一定有道德目的。就是那不道德的作品,假如真美,也不失为文艺的……在文学中,道德须趋就美,美不能俯就道德,美到底是绝对的;道德向美投降,可以成为文艺,可是也许还不能成为最高的文艺”。当然,如果因此就说老舍就是唯美主义者,那么就是曲解了他的意思。结合老舍关于“人是社会动物,艺术家也不能离开社会。社会的正义何在?人生的价值如何?艺术家不但不比别人少一些关切,而是永远站在人类最前面的”的论述,可以看出,老舍在此强调道德服从于美,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文学应该表现道德,而是反对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道德说教。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关键词的孕育
一、《新文学概论》对20世纪初文学原理的影响
二、《文学概论》及《文学概论讲义》对文学原理关键词的孕育
三、老舍《文学概论讲义》中的纯文学观念

第二章 本质
一、文学特质
二、文学本质

第三章 真实性
一、真实性的确立
二、真实性与倾向性
三、真实性的当下境遇

第四章 审美
一、审美作为一个理论范畴
二、文学审美论

第五章 政治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二、政治理性与人文精神

第六章 创作方法
一、创作方法与世界观
二、对创作方法的反思与质疑

第七章 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引进与阐释
二、浪漫主义内涵的变迁

第八章 现实主义
一、作为基本范畴的现实主义
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之维
三、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

第九章 典型
一、典型概念的引进与阐释的歧义
二、关于典型的讨论
三、对典型论的质疑与坚守

第十章 发展
一、文学发展的初步阐释
二、文学发展与“不平衡”原理
三、文学发展动因的内化
四、文学发展与进步性的悖论

第十一章 反观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之路
一、追求“现代性范式”是历史的选择
二、“本土文化自觉立场”的理论局限
三、创新应兼顾的两个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