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文学与文学交流
一、比较文学是文学交流的产物
(一)文学交流是推动人类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并创造其文化与文学的。不同民族生活在相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文化与文学必然不同。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引、借鉴。因此,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客观规律。诚如朱光潜所说:“文化交流是交通畅达的自然结果。人类心灵活动所遵循的理本来不能有很大的差别,《易经》所以有东圣西圣心同理同的名言。但是因为有地理上的阻隔,每个民族各囿于一个区域发展它的文化;又因为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每个文化倾向某方面发展,具有它所特有的个性,逐渐与其他文化不同。不同的文化如果不相接触,自然不能互相影响;如果相接触,则模仿出于人类的天性,彼此截长补短往往是不期然而然的。”②当然,这种交流与融合,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要受到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经历着从局部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文化交流主要发生在民族共同体内部或相邻的民族之间。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交流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过去那种地方的、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多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关系所代替,从而揭开了世界性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文化与文学的交流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以西方文学为例,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丰富和更新。对欧洲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两大文化因素——希腊主义和希伯来主义,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文化精神,从文学交流角度看,这两种精神正是移居到地中海希腊半岛的古希腊人与罗马人,同近东西亚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的结果。其中,希腊文学是在接受西亚两河流域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的影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西方古代文化衰落的时候,来自东方的希伯来文化西传,并与希腊文化结合而形成基督教文化,这才促成了西方文化的重建,其影响直至当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艺术何以高度繁荣?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阿拉伯对希腊罗马古籍的保存。法国启蒙运动开辟了文化史与文学史的一个新时期,而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所构建的理性王国中,不乏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18世纪末期兴起的西方浪漫主义艺术一反古典主义,形成新的审美理想,其间的变化和新的审美理想的形成,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密不可分。①在19世纪,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热情有所衰退。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文明的弊病日益暴露的时候,一批对西方文明感到失望的求索者把目光转向东方,他们希望从这里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出路,“东方热”又重新燃起。有的在艺术探索上有所收获(如意象派诗歌、“陌生化”戏剧观),有的则在思想上有所受益。东方的文化与文学又一次成为推动西方文学发展且充满生机的活力。
同样,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是中国境内诸侯列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消化吸收,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最早的基础。自魏晋六朝至唐宋元明,中国接纳吸收了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印度文化,而且深受其影响,从志怪、传奇、变文、话本到章回小说,无不打上印度影响的印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东来,迎来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二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交流对象以西方文化为主。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无论如何离不开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发。而中国传统文学也会在外国文学、文化的映照与启迪下焕发生机。
文学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种文学不论多么丰富,多么优秀,当它孤立存在的时候,不可能发挥它的全部魅力,当它与异域文化接触碰撞之后,即会赢得更多的欣赏者,赢得再生的机缘,赢得四射的魅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