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意义建构的依经立义,就是如同《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的做法,将每个字曾经出现的经典用法作为其意义建构,有多少种经典用法就有多少种意义,最早出现的意义为本义,随后出现的意义为引申义。而引申义的生成,正是立足与本义的相关性、类同性、相似性。例如“学”,本义为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读Xiao,表示教导,使之觉悟。此义后来专用“敦”来表示。如今则用教来表示。读Xiao,表示学习,接受教育。进而引申为模仿。由学的成果引申为学问。又进而引申指学科、学派。再由学习的地方引申指学校。汉语表达的依经立义,就是遣词造句,以古人的经典用义为意义,以古人通行的表达方式表达;不生造词句,水到渠成的词句创造,以古人经典为依据和基础。总之,新兴的词句与表达方式的创设,立足旧有的同类或相关的经典词句和表达方式。理论建构的依经立义,就是以先贤经典为理论建构的意义生长点,加以引申与阐发,或深化或升华。
立象尽意、依经立义、比物连类的汉字,其意义生成往往又离不开相应的语境,包括文化语境与现场语境。以称谓为例,民间至今流行以子女或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等晚辈的身份称呼他人,从而有“某某他爷爷”、“某某他姥姥”、“某某他姐夫”的称呼,或者“你爷爷”、“你姥姥”、“你姐夫”的称呼,乃至简称“爷爷”、“姥姥”、“姐夫”。已为人母的妇女,或者干脆称呼丈夫的父母为爷爷、奶奶,称呼自己的兄弟、姐妹为舅舅、小姨等,意在抬高对方的身份,以示尊重,这份尊重完全依赖文化语境成全。就称谓本身而言,也可以说是错称见义。原来,这种错称见义传统植根于孔子所编《春秋》的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或称错文见义的称谓运用,意义生成于文化语境。类似事例又例如日常惯用语的“请慢吃”与“请慢走”等,到底指字面意义“慢些吃”与“慢些走”,还是指“请享用”与“请走好”?前一层意义取决于文本语境,后一层意义取决于文化语境,即中国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慢走为安全的传统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