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9173
  • 作      者:
    张仲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对“唐代诗人皆入蜀”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了唐五代文人入蜀的这一文学地理空间的迁移活动,其背后的历史推动力是什么?这些入蜀文人来自何方?他们的本贯分布情况是怎样的?或曰其文学和文化背景是怎样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必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加深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巴蜀文化和文学传统。
展开
作者简介
  张仲裁,四川剑阁人,文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与文献,巴蜀文化与文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意在从“地域空间的文学播散”这一角度出发,尝试进行文学的地域学研究。先期出版的《唐五代文人入蜀编年史稿》(巴蜀书社2011年)作为文献基础,支撑起《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的框架。“地域空间的文学播散”这一角度的深入,必然涉及到具体的历史时空。时间和空间表面上是这一问题的并列两端,深层次看,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因果。第一章和二至四章的关系就是这样。作为全书重要内容的“入蜀文人的巴蜀书写”一部分,始终围绕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做文章,巴蜀文学的外来输入性,以及入蜀文人与巴蜀大地的人地关系则是两个“基本点”。第七章主要以贾岛和杜甫二人为例,初略探讨“入蜀”这一文学史现象对巴蜀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任乃强认为这一故事“乃因李冰所作之‘石犀’傅会以成,其编造当在秦楚之际”。晋代常璩作《华阳国志》记此事,遂载于典册,故老相传,成为蜀道开凿的起点和里程碑;尔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中原、关中各地与巴蜀地区的文化交流乃有一极为重要的地理通道,顾颉刚所作的“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判断,究其所以然,也与蜀道开凿的时间起点直接相关。故而“金牛”一词在巴蜀文化语境中,别有深意存焉,今广元市剑门关有“金牛峡”、成都市有“金牛区”、“金牛坝”,这些地名皆此古老传说的流风余韵。
  此地既为唐世自关中人蜀文人之所必经,故唐诗中语及“金牛”者甚多: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金牛蜀路远,玉树帝城春。(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题洋州崔侍郎宅双木瓜花》)
  乱峰碎石金牛路,过客应骑铁马行。(雍陶《蜀路倦行因有所感》)深惭走马金牛路,骤和陈王白玉篇。(李商隐《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
  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李商隐《井络》)
  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胡曾《金牛驿》)
  不过唐人经过此地的纪行诗却较少。杜甫人蜀时也未见其作金牛诗。从上引也可知,真正能视作纪行诗的,仅雍陶和李商隐二人所作。胡曾虽尝人蜀且必经金牛驿,但其《金牛驿》诗乃叙事化咏史组诗之一首,不一定就是纪行之作。
  2.褒斜道。此道情况较为复杂。秦岭南坡之褒谷和北坡之斜谷本可通称斜谷,故而褒斜道又可称作斜谷道。这一道路乃是利用褒水河谷与斜水河谷之地形便利而开辟的秦蜀间通道,其开创时间可以上溯至战国。唐代前期曾进行重修,但未曾置驿;自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至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一百余年间,可考知七次全面的修整。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及孙樵《兴元新路记》两文,即分别记载了开成四年(839)和大中三年(849)两次重修褒斜驿道事,前文曰:
  自散关抵褒城,次舍十有五。自褒而南逾利州至于剑门,次舍十有七。并山当蹊,顽石万状,坳者垤者,兀者铅者,磊落倾鼓,波翻兽蹲。炽炭以烘之,严酰以沃之,溃为埃煤,一彗可扫。栈阁盘虚,下临献呀,层崖峭绝,枘木亘铁;因而广之,限以钩栏。狭径深陉,衔尾相接;从而拓之,方驾从容。急宣之骑,宵夜不惑;郄曲棱层,一朝坦夷。
  ……
展开
目录
引论
一 “自古诗人皆入蜀”
二 诠“蜀”

第一章 文人入蜀的时间规律及动因
一 基本数据统计
二 小地方与大历史:文人人蜀的宏观动力
三 入蜀动因的微观构成

第二章 文学播散的移出场
一 总论
二 分论

第三章 文人入蜀的移动路径
一 北线——蜀道
二 东线——三峡

第四章 文学播散的移入场
一 入蜀文人蜀地创作相关数据统计
二 唐前巴蜀本土文学
三 唐五代巴蜀本土文学
四 从输入到自生:唐五代巴蜀文学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入蜀文人的巴蜀书写(上)
一 金牛-成都驿道沿线的文学创作
二 梓州及其邻近诸州
三 巴山以南诸州
四 大江沿线

第六章 入蜀文人的巴蜀书写(下)
一 唐五代成都文学概观
二 西川幕府的文学活动
三 西蜀景观书写:以杜诗为例
四 成都故事
五 锦里新声
六 成都绘画:以大圣慈寺壁画为例
七 综论

第七章 泽被巴蜀,风流千载
一 唐五代人蜀文人对巴蜀文学影响力的评估
二 长江永驻瘦诗魂
三 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前巴蜀地区文学家简况
附录二 唐五代入蜀文人巴蜀地区创作篇目统计(第三稿)
附录三 唐五代入蜀文人蜀地著作及文集编纂情况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