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儿童文学的译介》:
一、儿童作为拯救者与牺牲品
正因为有苦难,宗教和文学就有了存在的理由。《孩童故事》与一般的描写苦难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所不同。通常儿童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来度过苦难,而《孩童故事》中的塞比利,虽然历经苦难,虽然生命短暂,却因为宗教信仰摆脱了痛苦,得到救赎并拯救了他身边的人。
在欧洲文化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无邪”被视为儿童的基本特性,并被作为与世俗、污浊的成人世界相对立的价值观。儿童因此被神圣化,被看作天道神启的人,并成为宗教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圣事中的一个象征。直到16世纪还可以看到打扮成主教的孩子,唱着古老的歌曲,跑遍伦敦城的场景。①在古拉丁语中'儿童被称为“pure”,这个词来源于“apuriate(纯洁性)”一词,因为儿童是纯洁的,没有体毛,没有胡须,或者儿童被称为“pueri(复数形式)”,因为他们是一个纯洁的群体。②这种观点在19世纪成(A督教儿童观的一部分。美国教育家、作家、哲学家阿尔科特(AmosBronsonAlcott,1799-1888)将成人视为堕落之徒(Fallenman),儿童则被尊为半神(Demi-god),因为他们还没有受到成人世界的不良影响。他们是纯洁无瑕的个体,是真与善的化身,与上帝的本性最为接近。他反对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和大脑绝非白板一块,而是早已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甚至只有儿童才有认识终极真理的直觉,只有儿童才能毫无困难地与上帝交流对话。
《孩童故事》的塞比利正体现了对于儿童的这种定位。故事在塑造塞比利这一形象时,重点表现的不是他苦难的生命历程,而是他身上的可贵的基督徒品质,他的纯洁,他对主的忠诚,与他周围懵懂的以及邪恶的成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塞比利的身上,他作为基督徒的特征远远超过了他作为儿童的特点。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塞比利心里多么害怕安得尼和士提反,他始终坚持每天祈祷。故事中集中提到《圣经》的有三处,都是使徒约翰所写的:《约翰福音》第三章,《约翰福音》第十八、十九章,《使徒约翰默示录》第二十一章,其内容主要是关于重生与宽恕。
塞比利刚刚在主人家安顿下来,他见这家的老妈儿不懂得人有罪要靠耶稣得永生的道理,便给她念《圣经》中有关基督徒重生的道理。重生意味着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约翰福音》第三章。一天夜里,尼哥底母来找耶稣基督。耶稣与他的对话告诉我们:重生得救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尼哥底母是法利赛人。法利赛人严格遵守神的律法和伦理道德,受人尊重。圣经介绍,尼哥底母是一名官员,公会议员。公会由七十个人组成,他是其中的一员,热心于宗教事务,在政治上非常成功,有社会地位。尼哥底母因为在耶路撒冷逾越节期间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就来确认他是不是弥赛亚。他们的岁数相差很多,但是年轻的耶稣基督对这位有地位、有身份的老人一点都不客气’他一见到尼哥底母就直截了当地说:“你们必须重生”(《约翰福音》3:7)。《约翰福音》3章3节记载:“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3章5节记载:“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重生”是什么?为什么重要?重生在信仰生活里是必须的,是最重要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