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凡圣之维: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跨媒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404169
  • 作      者:
    王宗峰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宗峰,汉族,生于1973年11月25日,安徽濉溪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淮北师大信息学院院长助理,安徽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影视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电影艺术》、《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网络社会学通讯》台湾)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8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博学文库·凡圣之维: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跨媒介研究》主要探讨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在小说、电影、电视诸种媒介的不同展示,及其跨媒介转换中包含的丰厚的文化、文学思想。
  《博学文库·凡圣之维: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跨媒介研究》的这种研究视角,是能够让人比较清晰地看到“红色经典”蕴含的丰富文学和文化底蕴,也能够让人知晓产生“红色经典”的历史缘由和现实条件的。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以上所述可以见出,官方对电影事业的重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区区一部电影动辄惊动官方高层,甚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当然不能排除一些领导从个人角度对电影艺术性的认可甚至置重,但是,这种高度重视主要是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的,看重的是电影对公众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而将电影视为进行主导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政治工具,而对于电影的艺术性即便不是忽略也是轻描淡写。
  而大批电影艺人(包括电影导演、编剧、演员、摄影、美工等各种具体的电影生产人员)、一些电影评论家及个别电影艺人出身的管理者,基于时代的政治本位的文化语境,在重视电影政治意义或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总是努力地寻求电影作为艺术的审美因素,尽可能地为电影增加非政治的成分,包括审美的、生活的、娱乐的、甚至商业的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往往是难以分离地融合在一起);但是他们在这种文化权力场中的位置和力量决定了特定时代中他们的未必悲壮的失败。
  “新时期”之前的中国内地电影事业的运作基本上是以政治为本位的,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制作理念.都是将电影视作政教工具,“文革”期间这一情况可谓登峰造极。过分的政治情结和意识形态偏向,经常导致影片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结果是演绎了政治,疏离了生活,缺乏趣味性和观赏性,从而也冷落了观众。官方高层似乎意识到了文艺中这种过分政治化所导致的僵局,在提出了“双百”(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引起了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短暂的活跃和繁荣,但紧跟而来的“反右”运动,以所谓“毒草”和“香花”的敌我战争思维模式对许多曾为文艺建设真诚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文艺界人士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批判和打击,结果在实质上等于否定了“双百”方针,使之徒具标语口号的仪式性功能。
  电影也在频繁而又一波三折的文艺和政治纠缠一起的运动中踉跄而行,而这种枯燥单调的文艺政治运动无非是文化权力场域中权力资本的不断运作而已。布尔迪厄说:“场是力量关系的场所(不仅仅是那些决定意义的力量),而且也是针对改变这些力量而展开的斗争的场所,因而也是无止境变化的场所。”①依此而观,“十七年”电影事业实际上也是一种场,也是不同力量斗争的场所。至于场内不同力量的斗争,布尔迪厄这样进一步表述:“在一个场中行动者同体制不断斗争,他们是根据构成这个游戏空间的规律性和规则(以及在特定的紧要关头超越那些规则本身),使用不同程度的力量,并因此有了不同的成功的可能性,来占用在游戏中处于危险境地的特殊产品。”②就是说,不同力量、场内的游戏(斗争)规则、相互关系以及斗争目标这些要素都是一定场内的斗争的必要构成因素。作为文化权力场的“十七年”电影事业,既然是不同力量斗争的场所,也当相应地存在着上述组构因素。层次繁多的电影管理机构和连篇累牍的电影政策(文艺政策对作为艺术分支的电影自然也普遍适用)其实就是“体制”因素;那些努力争取电影艺术自主权和自由度(当然是部分性的)的电影艺人(包括一些电影评论家和极个别本属于体制力量的管理者)就是“行动者”;而这里所谓的游戏规则往往是由体制力量制定和掌控,而且常常被体制力量所凌越;斗争的目标无非是对电影事业权力资源的争夺。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革命历史小说的凡俗空间
第一节 凡俗生活与革命话语
第二节 情爱生活的书写
第三节 身体的意识形态书写

第二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纯化的电影改编
第一节 政治化的电影艺术场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和强化
第三节 情爱生活的委屈
第四节 卡里斯马典型的版本升级

第三章 革命历史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今非昔比的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节 生产的消费性指向
第三节 改编的俗化倾向
第四节 改编后的卡里斯马系统生态

第四章 余论
第一节 革命伦理和“偶在个体
第二节 欲望的叙述

结语:凡圣之维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