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雨“中国梦”: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7399
  • 作      者:
    郑丽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郑丽丽(1975.11—),山东莱芜人,文学博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本、硕、博分别就读于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已在《船山学刊》、《名作欣赏》、《兰州学刊》、《西南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南昌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理论与现代化》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唐山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一项,以主研人身份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项,以及市、校级科研项目五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风雨“中国梦”: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意欲突破习见的意识形态囿限,在历史复杂性还原的语境中,展开文学一政治的关系性梳理。以1902一1911年间的新小说作为分析对象,讨论渗透其间事关“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文化心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存现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清末新小说,以其文化焦虑与文化自觉的双重特质,开启了“中国梦”的逻辑起点,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章  “病”的自觉与“药”的寻觅
  ——清末新小说的兴起
  作为通常的近代史研究起点的鸦片战争,事实上并未使其时国人的思维形态产生质的转变。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依然把西方列强视为“蛮夷”,天朝帝国心态与文化优越感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真正使得中国进入“近代”  (Mordcn)的乃是甲午战争。把国人的“身体”乃至由这些“身体”组成的“国家”视为是“病态”的,则流行于“庚子事变’’以后。清末小说中多有“病”的隐喻,并且与“陆沉”的心理恐惧相交织,也即“亡国灭种”的判识。  “病”之隐喻,恰切地表征出当时社会的基本共识。
  随着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及对西方国家制度的曰益了解,  “治疗”方案的设计已经突破了传统“向后看”的思维定式,而与“世界”接轨。建立在进步主义基础上的“未来意识”这一线性历史观,也随之突破了传统的历史循环论。
  清末新小说创作者的心态,正是对上述判断的“应激反应”。尽管民众对“民族一国家”相当陌生,但是作者们正是以“西方”作为“健康”的尺衡而给出了“救国”方案,不但具有了现代社会国民动员的政治意味,而且也具有了启蒙主义的身位。同时,有别于稗官野史和街谈巷议的琐屑,“新小说”几乎宿命般地以其先天不足的文学性,波天大潮般进入了中国文学史。
  第一节  清末新小说产生的语境
  无疑,只有较为清晰地还原出清末新小说产生的语境,亦即把当时救国方案的政治理念论争大致归纳为渐进与激进两端,才能构建出清末新小说之诠释学的语境,并以此为思维的平台,进而理解清末新小说异军突起之深层原因。如此,探析上海及其公共空间的萌生,成为逻辑的必要。
  一  “救国”方案的政治理念论争
  虽然时人对于甲午战争败于日本,有着震惊、指责、麻木、反思等诸种反应,但今天重新评估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注定失败已经没有什么异议。甲午战败的刺激加上瓜分危机,使清廷的开明派与民间有识之士均认识到只有进行一场改革、甚至只有革命才能够拯救中国。以康有为与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与以孙文为代表的革命派,都从理念与实践两面,参与了推动历史的进程。”
  康梁制定的全面现代化目标因其激进、缺乏经验与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使得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昧于国际事务的顽固保守派鼓励与怂恿的义和团运动及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使得清廷终于意识到“野蛮排外”的虚妄。面对改良派的鼓动、革命派的激进,以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清廷不得不改革自救,庚子事变之后开始实施比之戊戌变法更为激烈的“新政”。
  以往学界更多提及的是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的历史影响,本书则特别指出日俄战争的分水岭意义。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病"的自觉与"药"的寻觅
——清末新小说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末新小说产生的语境
第二节  "病夫"与"新民"
第三节  "陆沉"与"醒狮"

第二章  "病状"铺陈
——清末新小说中的现实批判
第一节  清末官场的潜规则
第二节  "排外"与"媚外"的政治文化解读
第三节  道德理念的吊诡

第三章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救国"方案的政治理念论争(一):改良与立宪
第一节  "小说救国"论的勃兴
第二节  "立宪"进入公共话语
第三节  改良派小说中的国家主义思想

第四章  "药"、"剑"、"火"的递进
——"救国"方案的政治理念论争(二):革命与共和
第一节  革命派小说中的民族主义话语
第二节  革命志士的"烈士情怀"
第三节  女子舍"身"救国现象

第五章  病树前头万木春
——文明排外论域中的"救国"方略
第一节  "教育救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先导
第二节  "实业救国":民族国家富强的基础
第三节  "理想一科学小说":民族国家的愿景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