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鲍鹏山撰述孔子集大成之作。孔子是他喜爱的题材。他在《百家讲坛》讲述孔子是如何炼成的,他在浦江学堂讲述孔子的言行如何为我们今天所用,开设了别开生面的论语课。
★他的作品被多次编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各地自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他文字优美练达,深受贾平凹的赞赏。
★他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论语导读》《先秦诸子八大家》《中国人的心灵》《风流去》《孔子传》《鲍鹏山品水浒》等著述十数部。他的书,深为读者喜爱,一直在热销且长销。
★本书还原了一个有性格、有温度、柔软有趣的孔子,对我们极具生命启发的孔子。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孔子,一本极具现代感的孔子读本。在烦嚣迷惘的今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仍隽永可亲。他的言语,经历数千年的岁月,至今仍为我们深深受用。
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有趣、温暖、可亲的孔子。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跋涉,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圣人的智慧和强大,还有圣人的脆弱和无奈——无论是面对他人的不幸还是自己的命运,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圣人,有时也是脆弱的。他也会被伤害,因为他并非披盔戴甲,他和我们一样以血肉之躯面对世间刀剑。但正因为他并非披盔戴甲,我们才能拥抱他,感受他的体温和心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在我们的文化上是如此重要,沁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可是,圣人亦是凡人,我们在书里,能真切感受到孔子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圣贤之师拔节的声音,看到他一生的跋涉和努力,看到他的喜怒哀乐,看到他的所言所行,对我们今人巨大的启示。
九孔颜乐处
孔子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0岁,这中间有14年的时间,不惑之年的他就做了一件事情:教学生。
《庄子·渔父》曾经描述过这样动人的场景: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是诗人。我们看他笔下的孔子及其弟子——这是多么令人心仪的场景!这是孔子个人的生活,却也是人类的心灵生活;这是孔子个人的场景,却也是一个民族的场景;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后期的某一瞬间的场景,却也是历史的、永恒的场景。
杏坛未必实有,但孔子与弟子这样的弦歌读书的场景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甚至在他们周游的路上,他们都是这样的。
这样的情景,是乱世中的潇洒与沉着,是那个黑暗世界里突然出现的光芒,这个光芒,就是孔子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弟子们。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几乎是以他一个人的力量,就把一个民族带出了蒙昧,带进了文明。
这一段时间,孔子好像忘了世界,从37岁至50岁,他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一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这段时间是他私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学生都围绕在他的周围。他和学生天天在一起,讨论“道”,讨论“仁”,讨论“德”,讨论这些修齐治平的大问题,他就这么坐而论道。
这个时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大多数都来到身边了。仲由(子路或季路)、冉耕(伯牛)、闵损(子骞)、冉雍(仲弓)、冉求(子有)、宰予(子我)、颜回(子渊)、端木赐(子贡)。孔门十哲里面,除了文学科的言偃(子游)和卜商(子夏),其他德行科的四位: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的宰予、子贡;政事科的冉有、季路,这八位学生,都到齐了。在天下无道之时,他们“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他们以自己的快乐,向这个残酷的世道送去轻蔑的眼神;他们以自己的从容,向这个混乱的世道展示静穆的伟大;
他们以自己的言论,向这个刀剑的世道呈现思想的力量。孟子说人生有三大快乐,其中之一,即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孔子此时,正是处在这样的快乐人生之中!
据《宋史·道学传》记载,周敦颐让受学于他的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亦由此而发源”。
周敦颐让二程去体会孔子和他的高徒颜回的“快乐”,并寻找他们快乐的秘密,从而进入圣人的内心世界。这果然是通往孔子道德最高境界的方便之门。
《论语》里面,不见一个“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字。而“忧”,比如“君子忧道不忧贫”之“忧”,并不是“忧愁”之类的形容词,而是一个“忧虑”之类的动词,是一种道义的承担。
所以,孔子又说,“仁者不忧”,仁者只有忧国忧民,而不会因为己的得失有什么忧愁。
实际上,《论语》开篇第一则,就是他“不惑”的宣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勤奋学习,又能有时间、有心情、有兴趣去时时温习与复习,把所学的东西默记在心,并在心中不断琢磨、切磋,甚至有所发明,我们怎能不愉快?朋友自远方来,契阔谈宴,真是无比快乐。这快乐不仅在于聚会时的互叙衷肠,还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德行。一个人唯其有了忠诚,有了信义,有了德行,有了能力,才会有真朋友,才会有朋友自远方来拜望。这又怎能不快乐?
当然,这个“朋”,还可以理解为学生。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弟子自远方来,即有朋自远方来也。朋,即指弟子。此时的孔子,德高望重,他的教育水平声誉远播,越来越多的弟子负笈远来,聚集在他的门下,天下英才,得而教之,那是何等的快乐!
读书学习,快乐;有朋(学生)自远方来,快乐。但天下不仅仅是快乐事,还有不如意事、不快乐事。比如,自己学问精深、道德深厚、志向远大,却无人了解,从而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与任用,还能快乐吗?
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在这种肯定的回答中,他给我们指出了人内在的快乐。他的思路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委屈、误解时,当我们被褐怀玉时,假如能始终保持平静,不怨天不尤人,岂不是真正的君子!一旦我们在自己平静的内心中,发现自己是真正的君子,验证了自己修养的境界,心里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自豪、何等的自信!
这三句话,说的不是宗教信仰,不是哲学玄想,也不是后来的理学家、道学家所讲的道德上的心性印证。他讲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都可以领受、却又常常被我们疏忽的快乐。句中描绘的三种情景:学习、朋友来、被人误解,每个人都会经历。孔子告诉我们,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读书提升自己,快乐;朋友来了,契阔谈宴,快乐;被人委屈、被人误解,本来不快乐,但是,当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这种委屈误解时,就会为自己有这么高的境界而快乐!因为
我们能超越一般的人生计较,看穿人生的得失,我们为自己的境界而快乐,我们为自己快乐。这时,我们关注的就不再是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是返回了自身:在不如意中,我们非常释然,我们如此超脱!我们在自己的道德境界中体会到快乐。我们的快乐来自不如意时自己的平和心态!
不得不说,孔子这十四年的快乐,与他的学生有关。
孔子不是一个人在那里孤独探求,他有众多的学生,他与他的学生一起探求学问,追寻真理,这是何等快乐的生活!
孔子教学生学什么呢?
学诗——“不学诗,无以言。”
学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而且还学《易》,学道,学文,学干禄,甚至还有人要向他学稼、学为圃……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修身,为了齐家,为了治国平天下。
所以,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的都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他们不会求田问舍,不会蝇营狗苟,他们是胸怀天下而又洞穿未来的大丈夫。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颜渊、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要他们谈谈志向。
子路说:“愿意把车马皮衣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也不后悔。”
颜渊说:“愿意有功而不夸耀功,有劳而不表白劳。”(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安养老人,诚待朋友,关怀少年。”
子路豪放慷慨,颜回谦虚恭敬,孔子仁慈博爱。天下人,都在他仁慈的注视之中,都在他仁慈的胸怀之内。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道德的起点是什么?是修养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最后目标是什么?是能够为人民带来幸福。没有空洞的道德境界,没有不关涉他人的独自的道德修养。一切道德修养最终都要以是否有益于人民来检验。
“修己以敬”,修养好自己,用一颗恭敬心来面对世界。这个恭敬心不仅是指对人恭敬、对地位高的人尊敬、对长辈尊敬,恭敬是全方位的,对整个世界都要有一颗恭敬心,对动物、对植物也要有恭敬心。所以古人看到一棵老树,要鞠个躬,拱拱手,这就是敬。“敬”是一种气质,一种心灵的状态,心灵永在“敬”的状态之中,这种心就是恭敬心。我们有了恭敬心,就对谁都会有敬意,对世界万物都有敬意。看到一朵花在开放,我们就不会随便把它折下来,而是让它在那里自由开放。
我们看到花上有一只蝴蝶,就不要打扰它,而要让它做梦。这就是敬,人有这样的一个“敬”的时候,整个气质就变了,就是个文明人。这是第一层境界。
“修己以安人”,修养好自己,安顿好他人。这个人是指什么?是指所有跟我们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这就是人生的责任。一个人总得要安顿好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一个人总得安顿好自己的爱人,让他(她)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一个人总得要安顿好自己的子女,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一个人对亲戚、朋友也应该有所交代、有所关照、有所帮助。其他的社会关系也是一样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每一个跟我们有社会关系的人,我们都得有所安顿。作为领导,要把下属安顿好;作为一个企业家,要把所属职工安顿好;作为产品生产者,要对消费者负责,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这就叫“修己以安人”。
一个人做到这一点,那是多好的境界!带着这样的心胸去做人,那会做得多好!人生在世,就是要安顿他人。
“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把天下都安顿好。这个境界很高,可能我们做不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里面,没有一个学生问老师将来怎么找工作,没有一个学生问老师如何升官发财。也有人问,怎么样做官,但是,他们关心的不是要把官做得多大,而是要把官做得多好。整天想着把官做大的人,往往不是好人;常常想着把官做好的人,那才是好人。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到过楚国北方的边境重镇负函,负函的长官叫叶公沈诸梁。这位叶公有一天问子路:“你们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子路一时仓促,不知如何回答。他回来告知老师,孔子埋怨他:“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用功读书时,便忘记吃饭;兴奋快乐时,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快要来了。
孔子的个性是一个谜:这个时代苦难太多,孔子却是从容的;这个时代一片混乱,孔子却是淡定的;这个世界处处都是黑暗,孔子却是光明的;这个世界一派阴冷,孔子却是阳光的。面对这个世界的无边苦难,他当然沉重,但他不失快乐;这个世界的眼泪太多,他不免唏嘘,但他仍在微笑,在开心地笑!
比较一下老子,我们就能看出反差:《道德经》的晦涩、灰色、阴冷,和这个时代是同一个色调;而《论语》的畅达、明朗、阳光,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一抹亮色。孔子用他个性的光和热,照亮了一个灰暗的时代,让这个时代具有了永远的温度。
是的,没有什么能让孔子这样的圣人消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剥夺他内心的高贵,有了这份高贵,他就有优势,可以俯瞰一切挫折,甚至俯瞰一切人间苦难。那是悲悯的眼光,是轻蔑的目光,也是超脱的眼光。
孔子是救世的,但他不是狂者,狂者太急切,易折。孔子是出世的,但他不是狷者,狷者太纯洁,皎皎易污。
这两类人都不大快乐。孔子是中庸者,他平和而又热情,执着而又洒脱,坚定而又随和,这样的人,当然是快乐的。对孔子而言,让他快乐的事太多了。由于他具有强健的体格、伟大的人格与健全的精神、完美的人性,他可以感知并领受这世界上的无穷快乐。
孔子为什么那么快乐?而且已经六十多岁了,还不知老之将至吗?
我想有两个原因。
第一,孔子有健康的身体,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们说孔子这个人天赋很高,这个天赋很高,不仅是指智力,还指体力,孔子身体也非常好。孔子活那么大的岁数,一直在周游列国,孔子出国周游时已经55岁,天天坐在木轮马车上,在坎坷的路上颠颠簸簸,一直颠簸到68岁才回来,身体不好,谁受得了啊!所以他身体一定很好。人身体好的时候,心情就会好,就会快乐,身体好是快乐的生理基础。
第二,精神健全。孔子精神很健全,不偏执,不孤僻,不阴冷,很阳光。他内心里面充满的不是对别人的怨和恨,是什么?是宽容和爱。所以汉代有一个学者叫扬雄,他曾经讲过孔子,他说:“仲尼多爱。”孔子这个人内心里有太多的爱,所以他才有太多的快乐,没有爱不会有快乐。一个人只有有了爱的对象,才会产生相应的快乐。快乐的根源是爱。孔子就是一个骨子里特别有爱的人。
孔子爱自然,自然也就给他带来快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原来,智者也好,仁者也好,他们都是有情怀的人,有喜爱的人。有喜欢,就有快乐;有爱,就有快乐。我们喜欢山水,山水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一个什么东西也不喜欢的人,也就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他带来快乐。一个缺少对他人、对世界的爱心的人,他人、世界也就很难给他快乐。所以,孔子在暗示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就要多多建立爱心。
圣人,就是爱心多多的人,就是快乐多多的人!
在孔子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当然,也是我们道德的源泉。天人合一,是极致的快乐,是快乐的极致。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一方面是告诉我们,他很快乐,一方面也是告诫我们,热爱自然吧!山水之中,有我们的德性!
孔子喜欢登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自然的地理高度,竟然转化为心灵的心理高度,这种转化虽然我们还不大了然其原理,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我想,一定是人心先有了丘壑,然后才能呼应自然的山水!
登山与临海往往对称,孔子有没有临海,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
可见,他对大海很向往,而且是很浪漫的向往,大海何其大,他却只以一桴浮其上。我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场景啊?烟波苍茫之中,万顷茫然之上,一桴二人,何等苦难,何等风流,何等伟大!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
所及者生,似仁;
其流卑下,裾拘皆循其理,似义;
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
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
绵弱而微达,似察;
受恶不让,似包;
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
至量必平,似正;
盈不求概,似度;
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荀子·宥坐》,小有异)
孔子从水中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德、仁、义、智……
难怪扬雄说:“仲尼多爱,爱义也!”(《法言·君子篇》)孔子不仅爱好自然,他更爱好人类的艺术。谁让艺术是自然的最高体现呢?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这个《韶》乐,那可是帝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对它的评价是“尽善尽美”。现代的音乐发烧友,可曾发烧到像孔子这样?听到一首好的音乐,竟然三个月吃肉都没有味道。孔子一辈子爱吃肉,而且,那个时代,肉食不像现在这样普通啊。“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三个月不吃肉,而是三个月肉吃到嘴里没感觉,因为他沉浸在音乐里面。“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真没有想到,音乐能把人感动到这样的程度啊!他常常被音乐感动,感慨万端。一个人有没有艺术的细胞,有没有艺术的鉴赏力,
就看他是否能被艺术所感动。
他在鲁国听鲁国的乐师演奏音乐,他说:“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满耳朵都洋溢着美妙的音乐啊。他常常被音乐感动。他如果听到一个人唱歌唱得很好,就一定会把那个人拦住,求人家再唱一遍,然后他跟着唱。
嗨!人生天地间,满眼山水,满耳音乐。我有双眼,天地便有山水;我有双耳,人间便有音乐。
这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又是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多么圆融纯粹的人生啊!这就是圣人的人生,哪里用得着争名夺利,钩心斗角;哪里用得着甘脆肥浓,锦衣玉食;哪里用得着紫袍玉带,高楼大厦;哪里用得着钟鸣鼎食,声色犬马。造化创造的一切,足以让我们享受合乎道德的快乐人生!
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回鲁,整理《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是多么宏大的乐章!这是多么丰盛的艺术盛宴!
孔子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在《论语》里两次记载的,他自己说的“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信守并喜爱古代文献,我把自己比作我的老彭。”
孔子一直把自己当作古代文化的传承者,所以他说自己在“述”。但实际上,他还是一种文化的开创者,所以他绝非“不作”。“不作”只是圣人的谦虚。他如同这样一个池子:上面的水都流进他这个池子,而下面的水又都从他这个池子流出。孔子之前的文化,赖他而传;孔子之后的文明,赖他而开。
大哉!孔子!
孔子一生,爱自然,爱艺术,好古,但他最大的爱好,乃是好学。而好学,给他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快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人要快乐,先要培养正当有益的爱好。好学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素质,好学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好学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读书不仅仅是长知识,它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些无聊寂寞的时光。很多快乐都需要有别人在场,而有一种快乐只要有书就行,那就是读书!所以好学之人,等于说是给自己找到了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
还有,孔子的快乐,最终来自自己的德,来自自己对于德的爱好和追求。在普遍的“好色不好德”的世道里,孔子发现,只有好德,才能给人带来一生的快乐。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
孔子回答:“没有。君子修行大道,在还没有修成的时候,享受修行的过程;等到终于达到了大道,又享受修行的结果。所以,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孔子家语·在厄》)
难怪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夏有他的严肃却没有他的快乐,曾参有他的沉重却没有他的快乐,子路有他的勇敢却没有他的快乐,子贡有他的智慧却没有他的快乐。冉求多才多艺却失之于算计,算计就不快乐了;子张才高志大却失之于自负,自负就不快乐了。能够得孔子快乐之旨的,
大约有两个人,他们都受到了老师的特别夸奖:一个是曾皙,一个是颜回。
孔子有一次要子路、冉求、公西华和曾皙谈谈志向。前三位个个都雄心勃勃,对自己的能力和专长进行了演绎。轮到曾皙,他却出人意料地说出一番和治国平天下毫无关系的话来: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有人把这几句翻译为:
二月过,三月三,
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
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
回来唱个山坡羊。
没想到,这样的逍遥自在,却得到了孔子的由衷赞扬: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孔子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被曾皙感动了。以至于完全忘了这次谈话的主题,忘记了什么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乐以忘忧”啊!
他说他的弟子颜回,是一个贫穷而快乐的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而对于他自己: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吃粗糙的食物,喝一瓢凉水,枕头都不要,人生下来,枕头自带,快乐自有!不义而来的富贵,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挥挥手,两无猜。我们看孔子有多潇洒!谁能够把富贵看成浮云,谁就真的彻底解放了、彻底解脱了、彻底潇洒了。
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句是大潇洒,有这个大潇洒,才能有大快乐,才能放得下、拿得起,才能舍得出、得着来。难怪他最欣赏颜回,他们都是大潇洒人、大舍得人,他们都是天生的大快乐人!
但是,这样的大哲,在乱世之中,独守杏林,心如止水,倒让别人非常疑惑起来。
而孔子本人,在经过不惑之年以后,迎来了他的知天命之年。
前言:我爱孔夫子
一圣诞传奇
二孤儿寡母
三好学少年
四一场私学万世师
五忍无可忍
六苛政猛于虎
七智者不惑
八极端就是恶
九孔颜乐处
十人就是天命
十一天下无贼
十二攘外安内
十三好德不如好色
十四圣者不避世
十五大德容众
十六大爱大恨
十七仁者的义务
十八最高人生
十九天下英才
二十哲人千古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