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胶东诗文论稿》:
于王松青来说,主要是现代性爱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一座古老的大坝/横在你我之间/把我们的友情/艰难地定格在一种纯洁里”(《八月》),“你痛苦地断然/没有一条道路/可通向那个神圣的字眼”,因而,“灾难深重的爱情/笼罩着你/让你痛不欲生”(《作品891109号》)。这种个人情感与伦理道德的矛盾首先源于胶东人深厚的道德意识,王松青在《与你同行后记》中自陈:“我素来讲义气,重感情,待人以诚,与人为善,注重长远,总想为他人做些什么,付出些什么,在人生的道路上同大家一道携手前往。”这段文字足以为我们透露王松青的道德观念,这一点正显示了儒家文化在胶东大地的深远影响。再次是从人的一般心理来说,似乎消极性情感比积极性情感具有更强的冲击力,能以更为持久的影响走人人的感情深层,这和悲剧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心是同样的道理,再加上胶东爱情诗都注重挖掘内向性心理,而人类向内做深入的感情拓进就容易走向感伤。
四爱的齐风与鲁昧
诗论家刘西渭在30年代曾敏锐分析了新诗艺术萌发的转进。他指出:“内在的繁复要求繁复的表现,而这内在,类似梦的进行,无声,然而有色;无形,然而朦胧;不可触摸,然而可以意会;是深致,是含蓄,然而不是流放,不是一泄无余。他们所要表现的,是人生微妙的刹那,在这刹那里面,中外古今荟萃,空时集为一体。他们运用许多意象,给你一个复杂的感觉。”①笔者以为,用这段话来概括邹明珠的诗歌艺术风貌是恰当的。在明珠的诗中,情思、感觉、表现亲密结合而成为一个有机体互相影响、相互滋生,使整个诗作呈现出复合的魅力。当你为诗人的炽热之情泪眼婆娑时,她着意营造的鬼怪精灵又清新、擦亮了你的朦胧;当你为诗人神出鬼没的想象暗自叫好时,那丝丝缕缕的叹息又让你转为暗淡;当你正在摸索汉语的奇妙组合时,突如其来的空穴之词又打断了所有逻辑。也许,这难以把握的复杂的感觉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作品的独特韵味。
在这复杂的感觉中,我们容易捕捉到的是邹明珠灵动多变的艺术情思与变幻无穷的大海具有丝丝缕缕的牵系。如她在《致J》中所写:“让海映进去做背景”,大海真的成了她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源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