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现代诗形式论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71780
  • 作      者:
    陈仲义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评书系·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现代诗形式论美学》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丛书之一。本套丛书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广大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一次精神盛宴,也是从事当代文学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评书系·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现代诗形式论美学》是诗坛著名评论家陈仲义的一部力作。收录了作者新时期以来有代表性的论文二十多篇,涉及诗潮、本体、诗学、诗人、诗体、诗艺等诸多方面。尽管其分类未必精当,但至少说明作者对新时期诗坛全面长久的关注。文章不但涵盖范围广,而且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迪。由于地缘优势,作者对台湾诗坛比较熟悉,许多篇章对此有所介绍和论述,开阔了读者的视野。评论诗歌的论文,自身也充满了诗意和诗性语言,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展开
作者简介

  陈仲义,男,1948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现执教于厦门城市学院。三次破格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福建省优秀教师。
  出版现代诗学专著九部,包括:创作论《现代诗创作探微》、思潮论《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诗人论《中国朦胧诗人论》、美学论《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形态论《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技术论《现代诗技艺透析》、综合论《中国前沿诗歌聚焦》、鉴赏论《百年新诗百种解读》、语言论《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另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诗论评200多篇。20余次被人大资料中心、《新华文摘》转载。发表与出版近500万字。
  曾获第12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诗歌奖(2000——2010年)·批评奖、美丽岛·第二届中国桂冠诗学奖等,并入围第5届鲁迅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评书系·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现代诗形式论美学》总共分为六辑。第一辑诗潮篇。1980年就读厦门职大,第一年完成学年论文《新诗潮变革了哪些传统审美因素》,后投给《花城》,这是本人参与朦胧诗论争的第一篇文章,也以此为发端走向诗学之路。今日重读,感到稚嫩而心生羞愧(注释放在文内——可窥当时学术训练之粗糙)。唯一安慰的是,一开始不知为何没有完全“跟风”,而是游离“大部队”,比较专注文本内部的形式美学探讨(陈超曾称其为新诗潮文章中最早进入艺术本体分析)。面对少作,在在是难以卒读,悔其晚矣。但考虑到毕竟是个人批评的处女作,家丑不怕外扬,就硬硬的挺在首篇。第二辑系诗的本体篇。主要从《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一书中,抽取相关文章组成一组。第一篇《灵魂的追逼与炼狱》显然是在本质主义的影响下,对诗歌本体极尽祝福,集中探讨诗的意义与价值。今天看来,这种充满诗歌美学的理想化张扬,可能还停留在诗歌理论写作的“青春期”?第二篇是对第三代诗歌某些价值迷失提出严厉批评。第三篇在众多诗歌基质阐发基础上,涉及了此前较少问津的诗歌内在品质:“纯粹:趋近音乐的极限”、“神秘:难以窥测的内在深度”、“超验:体验的彼在升迁”、“神性:通往’上帝’的显明”。第四篇表面是《为大陆现代诗定位》,实则是对现代诗美学的整体确认:“中国现代诗应是本土文化精神与全球现代意识的融贯统一,应是历史进化性与艺术变幻性的统一,应是价值多元与艺术自在性的统一。”最后一篇“动力与陷阱”同样是对现代诗内在“症结”的再次审视,着眼于求新、求变、断裂与未完成四个关键词,作为《中国前沿诗歌聚焦》一书的结语,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切中诗歌的现代性诉求呢?第三辑诗学篇。5篇文章均选自《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翦论》,该书试图勘测中国现代诗学各具活力的部位(具有发展潜资的16种形态)。尝试对其核心范畴、价值尺度,美学特征、矛盾差异做出新的诠释。诗学篇分别选取“意象征”诗学、禅思诗学、生命诗学、语感诗学。本人比较欣慰的是写出国内第一篇关于“语感”的较全面的论文:强调语感不是单纯的语言的感觉;强调语感出自生命,与生命同构的本真状态;强调语感流动的自动或半自动性质。强调生命与语感在互相寻找,互相照耀中达到深刻的契合,语感终于成为解决生命与语言藕合的最出色的途径之一。而“禅思诗学”是较早接触到的诗学版图中的神秘地段,开发难度较大。蓦然回首,似乎还有点自我感动。第五辑诗体篇。主要关注点是新兴诗体。《网络体诗:四大“症候“分析》将此诗体特征提炼为:游戏性为主要价值的文本观;“无厘头”为表症的美学风格;“脱口秀”兼杂“口水化”的言说语系;“灌水”作为常用的技术手段。此辑中同时引介各种“声、像、动”全方位组合的超文本诗歌,包括“数位诗”、“多向诗”、“互动诗”、“图语诗”等,探讨新文体所引发的“新的美学空间的表达”所带来的影响利弊,以此测度未来诗歌体式的多样走势。最后一辑为诗艺篇。选自两部书稿:一是《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60篇文章每篇以一个诗人的技术特长为主,举凡现代的投射、畸联、灵视、知性、幻化、俳谐、即物、吊诡……一一网罗。二是《百年新诗百种解读》,采用多角度多方法切入文本:包括语义学、症状学、现象学、心理分析、原型等。通过细读,每一首诗仅揪住其中一个“亮点”做出“点击”。涉及了变形、变意、“远取譬”、空白、思辨、比德、象喻……;并扩展到后现代的如极简主义、间离效果、暴力美学、汉字体操、撒娇思维、谐音错位、镶嵌、空格、后设等。由于篇幅关系,两书202篇短文只选择了15篇,分“前探照”与“后视镜”两大组。其实,笔者私下更看重这些不起眼的“豆腐干”,因为美学技艺的勘探不怕时间磨损,相对较有生命力。设想1997出版的“六十种艺术”,20年后有机会重版,可以不必做任何改动。原因很简单,诗歌元素与手法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过时。由此再次佐证,诗歌形式美学的“耐受力”特别经得住检验。经过多年的寂寞冷遇,在主流显学面前,诗歌形式美学无需自叹弗如,向隅而居。同样,整个诗歌批评研究,也无需在整个文学研究面前“落落寡欢”。

展开
精彩书摘

  十年写诗,三十余年诗歌批评、研究。眨眼间,诗龄已过“不惑”之年。仿佛诗龄很长,反倒困惑茫然。愈是茫然困惑,愈想多几下“呛声”。诗歌批评、研究,和诗歌写作一样,常常让你陷入绵绵无期的执恋,梦牵魂绕,海枯石烂。四十多年过来,走成一对无怨无悔的老夫妻。诗歌写作,和诗歌批评、研究一样,有如吞食鸦片,腾云驾雾,如痴如醉,即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用顾城的话说——是“始终和一种东西过意不去”。因了“过意不去”,诗歌批评、研究,于自己来说,是一种“钻牛角尖”的作业。因了执迷不悟,加点不识时务的憨傻和耐性,才有了从分行的网箱里,打捞一些不分行的虾米来。养殖的、野生的,终于有了一次盘点机会。或许是因为出生、生活在一个封闭,而充满中西文化交汇的小岛,较早受到台港、海外文学影响,也较早接收英美新批评的理论“洗礼”,自觉或不自觉,一开始就比较倾注对象内部——各美学要素的摸索,且乐此不疲。固然新批评被诟病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间各隐秘环节不乏机杼独出(也不断被后人所改造)。对于诗歌而言,新批评堪称形式论美学的首席“执导”,而作为不怎么合格的“场记”,笔者不时游离出原旨教义又夹带若干他者“话语”,形成对新批评线路的某种“变异”——在偏注形式细部中“调适”历史化(也就是希利斯?米勒所说的在修辞学与外部关系中“做做调停工作”)。不妨将语义、声音、技艺,甚而更细微的诗歌韧带、趾骨、皮屑、毛孔之类,尽收眼底而从中寻觅历史化的“进出口”。这样做,势必要忍受长期以来,主流意识形态所统领的“载道”诗教与宏大叙事框架的压力,囿于一隅。不过,这种侧重内形式的“药引”作业,有可能降低美学变质的几率,于渐近积累中收获时间的回馈。笔者理解的形式美学,要排除观念论,它具有一种自体的明证性,即直接寻求诉诸于我们心意的美的要素的展开式;要排除传统诗学的所谓内容决定论——内容大于形式、内容引领形式的机械二元论;要努力把所谓的内容纳入、化解在总体形式规范中,让各美学要素最后合成文本的范式;要在多对象的“共存状态”关系中,尊重形式要素产生适意或不适意的审美判断。用克莱夫?贝尔简要的话讲,就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而新批评的“构架-肌质”说,超越了内容与形式的顽固界限,突出“肌质”为主导的形式要素,在诗歌研究中特别受用。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诸如张力、隐喻、换喻、象征、含糊、歧义、悖论、反讽、戏剧化等,都是诗歌形式论美学的当家里手。2007年,伊格尔顿出版了《如何读诗》一书,这位原先充分政治化的理论家开始把形式看成内容,至少认为形式不是对历史的偏离,只是达到它的方式——即通过如何抓住文本寻找到什么;起码是将形式与具体历史语境合成一体,落实于“纸页上的语词”;而最为笔者会心的,是把对形式的关注作为历史本身的媒介来把握,在形式内部展开诗语与历史间的阐释张力。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形式论美学?笔者自检批评路径隐含上述理念,由此不停伸拉诗歌的美学焦距:比如诗歌本体基质在历史化中迁演,所引发的流变嬗变;优秀诗人艺术型构的提炼提取,对于写作界的影响与范式意义;各类诗学在成型中的形态追踪、比较、挖掘直至价值取向;文本鉴赏细读进入到“分子水平”阶段,何以推陈出新;修辞学中的最大要项语言,怎样在诗歌与各种内、外关连中顺利“通衢”,等等,都是属于值得下一番功夫的作业。咫尺之间,形式论美学很容易滑入绝对的形式主义——只热衷于意义之外那些声韵、节奏、旋律、组织、排列等纯形式因素的开发。必须警惕新批评遗留的某些致命弱项。改造后的辩证路径应该是,经由各种“肌质”所指涉的文本——主题、内容、意涵等意识形态质料,于形式规范中完成艺术“替身”,亦即完成社会、历史、现实等形式因素的“投影”。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诗潮篇
新诗潮变革了哪些传统审美因素
《今天》十年
——兼为“今天派”辩护
“学院写作”与“口语写作”
——大陆先锋诗歌的“内讧”
“崇低”与“祛魅”
——中国“低诗潮”分析
新“罗马斗兽场”
——十年(2000—2009)网络诗歌论争缩略
第二辑  诗本体篇
灵魂的追逼与炼狱
迷失:突围的代价
预测:现代诗发展的极致
为大陆现代诗定位
动力与陷阱:新诗现代性的“症结”
第三辑  诗学篇
寻找:中国现代诗学各具活力的部位
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意象征”诗学
打通古典与现代的奇妙出入口
——禅思诗学
体验的亲历、本真和自明
——生命诗学
抵达本真几近自动的言说
——语感诗学
第四辑  诗人篇
论顾城的幻型世界
论洛夫诗歌的艺术型构
一只啤酒瓶盖的飞行轨迹
——于坚诗歌论
“蛙泳教练在前妻的面前似醉非醉”
——臧棣诗歌论
第五辑  诗体篇
自由诗主导下的“泛诗体”联盟
网络体诗:四大“症候”剖析
“声、像、动”全方位组合
——一种新兴的超文本诗歌
互文性与符号性并置交叠
——以《草木诗经》为对象探窥“图语诗”
第六辑  诗艺篇
青衫不管露痕湿,直入乱花深处来
——台湾现代诗艺术巡礼
台湾诗歌的“前探照”
山色千万状门外潮声时
——第三代诗歌阅札
大陆诗歌的“后”视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