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本内外的世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新视野:new visions of international biterary and cultural relation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9123
  • 作      者:
    顾钧,马晓冬,罗湉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文本内外的世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新视野》内容丰富,作者权威。
展开
作者简介
  顾钧,200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马晓冬,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
  
  罗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学论丛·文本内外的世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新视野》分别从形象学研究、译介学研究、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展示了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的新视野。作者们从各自熟悉的领域选取有价值的个案进行了文本内的论证与文本外的阐释,在继承传统比较文学实证方法的同时,更彰显了当下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思考。《文学论丛·文本内外的世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新视野》为当前的中国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论丛·文本内外的世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新视野》:
  所以,我们姑且按照毛先生的思路,将其日记看作理学家的日记,以这样的眼光,看到是怎样的西方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冲击面前,中国文化如何作为其强大的心理基础使他从容应对。
  在曾纪泽心中,“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华文明显然高于西方文明,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不言而喻,这是我们此前强调他“办洋务”的理想的原因。与另一位使臣薛福成一样,他也是晚清西学东源论的鼓吹者之一,他认为西方文明出于老子,天主教与佛教有渊源关系。在此前提下,他平静地对待西方的“高明”之处,讳莫如深,与前任郭嵩焘的日记遭遇毁版有关,是为明哲保身之举措,同时,也与其人格修养有关,显示的是雍容的士大夫气质。
  从曾纪泽对林则徐的评价,就可对其人格一窥端倪,他在日记中认为林则徐“非纯臣气象”,“伦敦有蜡人馆,以蜡塑各国闻人之像。林文忠之像,实守门户。自有中国公使,英人乃撤其像而藏之。闻英人之讥议林公,以其讳败为胜,犹有称誉之者,则亦以焚埋烟土一事。然则英人固非以其私怨而讥之也。”但是,实际上,曾纪泽自己也很难做到“纯臣”,1885年12月11日,德国新闻报曾函曾纪泽论中法之事。当日曾纪泽复书,中有法得北圻山西,“举国手舞足蹈,如收回麦次及士塔土布情状。新闻报又言,须与中国索赔兵费,或占取华地为质。此不过吓诈中国,使其任法人在东京为所欲为耳,中国不惧也。盖中国此时,虽失山西,尚未似十年法失守师丹之故事也。”曾纪泽此举,使法国人极为恼怒,就连德国外部也表示:“函内不应将往年德法交战麦次,师丹法人之败,比今日之中国。岂不知法人师丹一役,君虏国亡,为大耻辱事。今山西北宁,不过属邦之一小城,不但拟于不伦,且必激法廷之怒,又徒辱中国国体,为使臣所大忌。”②曾纪泽此次显露了“中庸大臣”外表下的一颗赤子之心。
  曾纪泽对西方文化没有太多的评价,他的出使日记减少了“述奇”③
  的色彩,语态平实,可以代表传统士大夫面对西方世界时的表现。在曾纪泽这里,西人、西方、西洋经常出现,笼统地指称西方。他英文水平较高,可以阅读原文,并可以进行翻译。他经常提到他草拟英文信,阅读英文的《三字经》,用英文给其女阅读小说、圣经及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教妻女学英文。他将阅读戏剧及惠特曼(Whitman)的诗歌当作消遣。1886年在回国之前,曾纪泽在《亚洲评论》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承认西方的先进之处。
  通过他的出使日记,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人格、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及他的英语程度,他购买油画……他的女儿演奏钢琴。我们知道,他本人也是音乐爱好者,曾谱写《华祝歌》作为清朝的“国歌”,可惜已经失传。
  在外交官中,曾纪泽日记的风格与内容都是最现世,也是最现实的。这种风格,使他集中于对西方科技的介绍,较为保守地推重西方。
  我们以一天的日记为例,可以感受一下他的日常生活:阴,微雨。辰正起,茶食后,看小说,清捡书籍。饭后,看小说。
  清臣来,一谈。热梅尼来,一谈。至夏干处一坐。倭良嘎里暨外部亚细亚股总办吉诺叶甫来,久谈。驻俄之英国参赞铿乃狄来,谈甚久。
  饭后,编电寄译署,看小说,至湘浦室谈颇久。夜饭后,至庆锡安室一谈,听八音合数折,看小说甚久。丑初睡。
  ——《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光绪九年四月十一日》
  ……
展开
目录
形象学研究
“西人掠食小儿”传说之起源与流播李华川
《点石斋画报》中的西方女性想象王娟
理学家的西方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中的西方观王晓冰
钱德明与中国音乐龙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
与法国早期藏族文化研究泽拥
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
——以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徐东日

译介学研究
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
——以《肉与死》为中心马晓冬
中国民众戏剧观与罗曼·罗兰(1921—1933)罗湉
林纾与王庆骥
——被遗忘的法文合作者及其对林纾的意义韩一宇
中国译者塑造的莫里哀形象徐欢颜
从《灰阑记》译本看儒莲戏曲翻译的思路与问题李声凤
英汉对译中的 “Faux Amis”
——也谈“封建 / 封建制”与“feudal / feudalism”叶向阳
英语世界鲁迅译介研究三题顾钧

跨文化研究
卡图卢斯61, 189-198句的校勘问题李广利
莎士比亚的《凯撒》与共和主义张源
浅析林语堂武汉时期英语散文的过渡性苏明明
阮元及《积古图》:中国前现代化时期
私人收藏的代表性映射易凯
《中国丛报》与19世纪西方汉学研究尹文涓
俄属中亚政策对新疆建省的影响恽文捷
《日本国志》与《江户繁昌记》
——黄遵宪日本礼俗志的编纂考述李玲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