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诗学的道德批评维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5630
  • 作      者:
    贺根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创新是批评方法的灵魂,我们首先属意于立意的创新。中国诗学之道德批评以文学为本位,注重物我双会的文化生态分析,当下的文学道德思维,往往基于传统观念,体认道德批评的积极功能尚显不够。我们力求贴近和还原中国诗学的文化生态,具有一定的范式重构和意义重释的色彩,从而强化传统文化的道德人文脉络。有意识建构一种逻辑体系是我们的追求,《中国诗学的道德批评维度》充分借鉴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恪守理论推导和实践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考察范围扩大到中国文学、文论整体,从范畴、主题、模式、思维原则四个维度建构中国诗学之道德批评的文化图景。将道德思维引入文学、文论研究领域,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它有利于立体多元地整体统摄研究对象,促使中国诗学和道德观念的深度融合。如前所论,在研究观点方面,我们立足于学科的交叉与互渗,展现中国诗学之道德批评的文化脉络。在中国诗学之道德批评的主题、模式诸方面呈现自己独到的思考。致力于归纳中国诗学之道德批评嬗变的一般规律,重估文学道德批评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地位。
展开
作者简介
  贺根民(1971~),湖南省邵东人,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2008年先后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分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自2004年至今,已在《社会科学辑刊》、《南京师大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教学。
展开
内容介绍
  道德批评是中国诗学的一种基本模式,从文化生态视阈来透视中国诗学的道德精神,不仅能强化道德观念建构的纵向脉络,也凸显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教育色彩。《中国诗学的道德批评维度》重在发掘中国诗学之道德批评因子的恒定意义和演变图像,就文学道德批评的范畴、主题、模式、思维原则四个维度来建构中国诗学之道德批评的观念逻辑,展现中国诗学道德批评的现代生机,可为追溯文化教育的人文脉络提供借鉴,强化文化治国理念的影响力。
展开
精彩书摘
  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粗糙特质,恰是诗学自由精神弘扬的基点,这俨然以体来论诗品文,亦情亦景,涵泳不尽的艺术匠心,“野”便浸带一种兴象玲珑的自然景象:淡泊守真、自由不拘。《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以“野”来评“近代词人”:“或奔放浅致,或嘈囋野音,可以语宣,难以声取;可以字得,难以义寻。谢病于新声,藏拙于古体。”②标榜“嘈囋野音”,不只是对齐梁绮靡之风的拨乱反正,也显示一种心仪粗朴的文论取向。署名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有“疏野”一品:“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③疏野成为诗歌风格和人文精神的一个具体向度,率尔为之的个性、不事雕饰、直抒心意的宣泄方式成为疏野之品的题中应有之义,职是之故,着意于自然率真意义上的“野”成为评价诗人和作品的一种重要标准。
  从自然天成这一标准出发,“野”不断进入文人的表现视野,唐人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正月》云:“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风生短丝”,宋人陆游《野性》诗云:“野性从来与世巯,俗尘自不到我庐。”赋予“野”以自然之义。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以天真野逸标举谪仙人李白的诗风,野也就具有判断诗风的意蕴。宋人苏辙《咏竹》云:“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诗人心中无限心事,已由“野”一词和盘托出,“野”标识着道德言说的淡化趋势。正因如此,宋人吕本中《童蒙诗训》竞将“野”视为杜诗的一大缺陷:“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如杜字美诗,颇有近质野处。如《封主簿亲事不合诗》之类是也。”④细玩《封主簿亲事不合诗》:“禁脔去东床,趋庭赴北堂。风波空远涉,琴瑟几虚张。渥水出骐骥,昆山生凤凰。两家诚款款,中道许苍苍。颇谓秦晋匹,从来王谢郎。青春动才调,白首缺辉光。玉润终孤立,珠明得暗藏。馀寒折花卉,恨别满江乡。”只是其选材为青春才调的秦晋之好,方有吕氏据德而发的断语,究其实,质野在饱含诗史意味的杜甫那里,正是一种刻勒社会的艺术真实手段,一类洋溢天地自然的理趣与生命意识的综合表现。
  生命意识的彰显,文人亦以“野”来论画,宋人郭若虚评价黄筌、徐熙花鸟画之体,就直以“野”为准绳:“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手也。”①“富贵”标示对晚唐宫廷世俗思潮的接续,“野逸”则告白着自然清新的审美意识的来临。“野逸”展示了道德言说的淡化,而凸显了生命精神的光华。这种由注重色彩效果向精神价值转变的艺术取向,恰是对有宋一代重质轻文的古文运动的积极回应。明人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云:“若闲缓寂寞以为柔淡,重浊剜切以为沉著,艰诘晦塞以为含蓄,野俚辏积以为典厚,岂惟缪于诸义,亦并其俊语亮节,悉失之矣!”②这里就文学风格的尺度把握,来阐明内明外润、玩味无穷诗歌的隐秀境界,“野俚”也就具有了某种不够含蓄、流于浅露的文化表象。
  清中叶以来,思想启蒙思潮异军突起,思想松绑促使诗学追求的多元化趋势,庙堂独尊的道德言说趋向质朴草野的文化视野发展。刘熙载《诗概》云:“野者,诗之美也。故表圣《诗品》中有‘疏野’一品。若钟仲伟谓左太冲‘野于陆机’,‘野’乃不美之辞,然太冲是豪放,非野也,观《咏史》可见。”③如前揭所云,刘熙载强调诗歌意象的豪放天然,天地自然的理趣与主体至善的人文体性连通,成就了中国诗学意境的自然特质。邹弢则借张潮的《幽梦影》,从比德思维上来推崇“野”:“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④历数自然界这些博取“君子”之名的植物,来抒写文人自我心志的崇高。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诗学道德解题
二 中国诗学道德批评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
四 天人合一:文学道德批评的契合之源
五 宗法伦理:文学道德批评的发生基础
六 自然情结:文学道德批评的演进承载

第二章 中国诗学道德批评之范畴
一 丽
二 野
三 骨
四 放荡

第三章 中国诗学道德批评之模式
一 依经立义
二 据诗言志
三 比德见物
四 人物品藻
五 以情设教

第四章 中国诗学道德批评之主题
一 兄妹婚
二 黄粱一梦
三 荆轲刺秦
四 秋胡戏妻

第五章 中国诗学道德批评之思维原则
一 道德箴规与救赎情结
二 欲理之辨与叙事干预
三 幻化同构与道德劝惩
四 替天行道与下凡历劫

第六章 中国诗学道德批评的现代效能
一 中国诗学道德价值的重新发现
二 拯救文学话语困境的积极应对
三 重建文学价值体系的有效尝试
四 文学道德批评的现代效能举隅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