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是晚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而“古史辨”研究则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之一,在其早期尤其如此。因此历史研究包括古史辨伪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所运用的观念和工具、方法,其影响乃不限于历史研究本身,而会对其他学科包括文学研究产生持续的和深入的影响。作为“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顾颉刚在历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方面均有开拓性的成就,而促成其研究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此种新的观念、方法,就是民俗学、人类学的引进。
如所周知,顾颉刚古史辨伪研究,其远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刘知幾、宋代郑樵及清代崔述、姚际恒、康有为等的辨伪研究,其近源可以归因于胡适、钱玄同等的启发、鼓励;而一度对顾颉刚很有触动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将春秋战国之前称为“传疑时代(太古三代)”,此间有明显的达尔文和斯宾塞进化论的痕迹。①但顾氏古史辨伪一个直接的诱因,却是在他1917年休学期间,受到北大歌谣研究会影响,所进行的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他在《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中明确地说:“老实说,我所以敢大胆怀疑古史,实因从前看了二年戏,聚了一年歌谣,得到一点民俗学的意味的缘故。”②顾氏颇憾于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欠缺,在进一步的研究计划中提到“读常识书一项,种数甚多”,其中第十到十三项为人类学、言语学、宗教学、社会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