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1429
  • 作      者:
    钟志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随即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1995年10月至1997年9月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攻读希伯来语言和文学,并协助东亚系教授古代汉语。2001年2月至2005年4月在以色列本一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希伯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曾出版数部希伯来文学译著,并在相应领域发表论文及评论文章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1782年之后的三四十年间,德国的启蒙运动造就了现代希伯来文学的诞生,从1820年到1860年随着加利西亚启蒙运动的兴起,希伯来文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加利西亚,在1881年之前又逐渐东进到俄国。从19世纪90年代到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现代希伯来文学创作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小高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探讨的正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转移到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衍生发展,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近百年希伯来文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节和第五节沿用了《巴比伦塔木德》中的一个典故,敌人出于某种不道德的目的从耶路撒冷的囚虏中选择了200个年轻的男子和200个年轻的女子,这些青年男女得知自己即将受辱的命运,便问:“如果我们跳进海里淹死,我们在来世能否拥有一席之地”,这样问的原因在于自杀行动违背犹太律法,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大屠杀文学中再做详细讨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人复述《诗篇》第68章第22节中的话,“我要使民众从巴珊而归,使他们从深海而回”。“从巴珊而归”指从巴珊的狮口里而归,“从深海而回”是指淹死者从深海而回,不甘屈服的姑娘们闻听此言,便跳进了大海,小伙子们也一样跳进了大海。比阿里克把古代反映民族灾难与个人灾难的传说加以改写,描绘这些即将受辱的青年男女的眸子里依然闪动着锡安山的光,头发上依然凝结着年轻人的露珠。当这些青年男女被剥光衣服带到一个荒岛上之后,青年男子和青年女子被敌人分开。男子当中有两个在身材和力量上难分伯仲。他们一个身材修长,眼睛明亮,凝望着天国,仿佛在寻找那里是否有生命之星。另一个一脸怒色,凝视着大地,仿佛在追寻灵魂中失去了什么。诗人并没有明确表露两个人中究竟谁是真正的领头人,但把他们都写成是青年人中的精英,分别代表着希望与愤怒或者说绝望,这种截然对立的两极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诗人在精神探索过程中的某种内在冲突。青年们来到了毁灭之河,除代表希望的青年男子外,所有的人都喝了毁灭之河里的河水。青年女子出现在河对面的悬崖上,也就是天使安放火种的悬崖,她们闭着眼睛前行。除代表希望的青年男子外,其他的人都随女孩子一起跳入河中,被河水吞没。代表着愤怒的青年当然也以毁灭告终,只有代表希望的青年男子一个人留在了悬崖边上,他倒在地上悲戚。
  在第六节中,存活下来的年轻人把目光转向天国,他看到了唯一存活下来的年轻女子,后者被视为“他生活中的灯”,“心中的天使”,他向她讲述起自己的故事。这故事一部分源于诗人的真实经历,一部分出自想象。他在叙述中首先谈及自己童年时代的情感经历,既看到了女子的美,又热爱天国。沦为孤儿后,他有一天被一个在山中漂泊的老人找到。老人可怜他,并且收留了他,教给他做人的方式,使之敬奉上帝,不受欲念的困扰,凝望天国。由于受到老人的影响,他曾经摆脱美貌女子的诱惑,决定去耶路撒冷把头发献给上帝。在这一节中,集中表现了诗人在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 现代希伯来文学的起源与流变
二 研究现状、研究设想与内容

第一章 从流散地到巴勒斯坦:20世纪希伯来文学中心的转移
一 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门德勒
二 阿哈德·哈阿姆与《哈施洛阿赫》杂志
三 希伯来民族主义诗人——比阿里克
四 车尔尼霍夫斯基及其诗歌
五 浪漫主义小说家别尔季切夫斯基

第二章 希伯来语复兴与早期巴勒斯坦希伯来文学
一 关于希伯来语的复兴问题
二 斯米兰斯基与早期犹太移民小说
三 布伦纳与现代希伯来文学思想
四 早期现代希伯来语诗人

第三章 第一代现代希伯来女作家和诗人
一 关于现代希伯来女性文学的起源问题
二 早期巴勒斯坦地区的希伯来女作家
三 跻身20世纪初期经典作家之列的唯一女性——黛沃拉·巴伦
四 现代希伯来女性诗歌的诞生

第四章 阿格农及其创作实践
一 早期巴勒斯坦生涯和奠基之作:《阿古诺特》与《迷途知返》
二 德国十年:《她在盛年之际》
三 归故乡:30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五章 1948前后
一 希伯来语本土作家及其特质
二 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理念
三 本土作家的创作与犹太复国主义叙事话语
四 以色列本土文学的奠基者——伊兹哈尔
五 摩西。沙米尔和新希伯来主人公
六 他们是另类人——本土作家笔下的新移民
七 大屠杀与英雄主义文学
八 希伯来语新诗

第六章 60年代之后
一 新浪潮作家与新生代作家
二 典型而冲突的以色列特色:奥兹的创作
三 塞法尔迪作家约书亚
四 阿佩费尔德笔下旧式犹太人的世界
五 希伯来语诗歌的革新
六 大卫·格罗斯曼及其传承
七 从边缘走向主流:新一代女性文学创作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