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和第五节沿用了《巴比伦塔木德》中的一个典故,敌人出于某种不道德的目的从耶路撒冷的囚虏中选择了200个年轻的男子和200个年轻的女子,这些青年男女得知自己即将受辱的命运,便问:“如果我们跳进海里淹死,我们在来世能否拥有一席之地”,这样问的原因在于自杀行动违背犹太律法,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大屠杀文学中再做详细讨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人复述《诗篇》第68章第22节中的话,“我要使民众从巴珊而归,使他们从深海而回”。“从巴珊而归”指从巴珊的狮口里而归,“从深海而回”是指淹死者从深海而回,不甘屈服的姑娘们闻听此言,便跳进了大海,小伙子们也一样跳进了大海。比阿里克把古代反映民族灾难与个人灾难的传说加以改写,描绘这些即将受辱的青年男女的眸子里依然闪动着锡安山的光,头发上依然凝结着年轻人的露珠。当这些青年男女被剥光衣服带到一个荒岛上之后,青年男子和青年女子被敌人分开。男子当中有两个在身材和力量上难分伯仲。他们一个身材修长,眼睛明亮,凝望着天国,仿佛在寻找那里是否有生命之星。另一个一脸怒色,凝视着大地,仿佛在追寻灵魂中失去了什么。诗人并没有明确表露两个人中究竟谁是真正的领头人,但把他们都写成是青年人中的精英,分别代表着希望与愤怒或者说绝望,这种截然对立的两极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诗人在精神探索过程中的某种内在冲突。青年们来到了毁灭之河,除代表希望的青年男子外,所有的人都喝了毁灭之河里的河水。青年女子出现在河对面的悬崖上,也就是天使安放火种的悬崖,她们闭着眼睛前行。除代表希望的青年男子外,其他的人都随女孩子一起跳入河中,被河水吞没。代表着愤怒的青年当然也以毁灭告终,只有代表希望的青年男子一个人留在了悬崖边上,他倒在地上悲戚。
在第六节中,存活下来的年轻人把目光转向天国,他看到了唯一存活下来的年轻女子,后者被视为“他生活中的灯”,“心中的天使”,他向她讲述起自己的故事。这故事一部分源于诗人的真实经历,一部分出自想象。他在叙述中首先谈及自己童年时代的情感经历,既看到了女子的美,又热爱天国。沦为孤儿后,他有一天被一个在山中漂泊的老人找到。老人可怜他,并且收留了他,教给他做人的方式,使之敬奉上帝,不受欲念的困扰,凝望天国。由于受到老人的影响,他曾经摆脱美貌女子的诱惑,决定去耶路撒冷把头发献给上帝。在这一节中,集中表现了诗人在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