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古代文学教研和科研需要注入人文关怀和审美体验,从而在提高人生境界、丰富情感上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古代文学及其研究成果本不应该是枯燥的、难懂的,甚至曲高和寡的,因为文学本身就是需要心灵沟通、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的。古代文学有时候就是一座曾经无比繁荣的古城,教学和研究的过程就是在探索、解密,研究者和教师需要在如何抓住观众好奇心理、如何倾注情感上下功夫。很多当代学者会有这样的共鸣,很多研究者(如叶嘉莹、顾随等),都是带着浓厚的学术情感、文化情感开展教学和研究的,而今天还有多少学者是带着情感进行教学和研究并体现这种情感和担当的呢。情感重要,因为它是决定教学和研究是否有血有肉,是否活生生的关键。这样的教学或成果也是通俗而不低俗的。通俗的背后往往需要有研究者艰辛而高深的学术支持。所以,在古代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如何通俗的同时又不低俗值得我们深思。
再次,可以多编著一些通俗的古代文学知识读物,多写一些普及性文章,新编选一些适合当下的总集、别集,使古文底子、社会文化背景隔阂不再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文学研究者应该担负起将经典通俗化、生动化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当时的古代文学各个领域里的著名学者撰写的一套普及古代文学知识的读物——《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叶嘉莹先生也曾萌生过普及古代诗词的愿望并身体力行,2007年中华书局和北京出版社推出了根据她上课或演讲而整理的录音稿,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读本,包括《唐宋词十七讲》等。2013年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上中华书局出版了《诗词写作常识》《诗词格律》《怎样赏诗》等“诗词中国”普及读物。这些书籍对于普及古代文学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量少,宣传力度不够,受众范围有限。比如,我们至今背诵经典唐诗依然沿用清人孙洙(蘅塘退士)辑选的《唐诗三百首》,两百多年过去了,它是否还适合当下审美需要值得我们怀疑。结合当下编选新的《唐诗三百首》及其他总集、别集也是极有必要的。另外,学术普及意识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学者也不屑为此事。所以,学者们躬下身来,有意识的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喜欢的语言多编写一些古代文学通俗读物、多结合时代发展编选一些集子是非常有意义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