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比较研究:诗意论与诗言意义论:Chinese theory of poetic meaning and western theory of literary meaning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27947
  • 作      者:
    吴兴明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吴兴明,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秘书长。长期研究文学理论、消费社会和政治哲学,近年转向设计与当代社会研究。出版专著《谋智、知智、圣智——谋略与中国观念文化形态》(上海三联书店1993)、《中国传统文论的知识谱系》(巴蜀书社2001)等,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比较研究:诗意论与诗言意义论》是对中国古代诗意论和西方现代文学意义论的比较研究。受惠于语言学转向,西方现代的文学意义论成果极为丰厚,从结构主义、现象学、分析哲学的文学理论直到文化研究,核心都是文学的意义机制或文学语言的意义问题。我们的失语,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因为对这种意义论的现代知识方式不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转向古代,却可以欣喜地看到,虽然知识的进路和传统各不相同,但罗兰·巴特《S/Z》式的意义分析向来就是中国古代各类诗话、词话的当然领地,甚至从《论语》开始,中国关于诗意的分析品鉴就已经拉开帷幕,断断续续地积聚蔓延了两千多年。
  因此,《比较研究:诗意论与诗言意义论》首先是一种去蔽的工作:将中国古代的诗意论如其所是地恢复为对诗意之各个方面、各种层次和各种方式的领会与探究。就是说,以广义意义论的眼界去打量分析,并在与西方文学意义论的比较勾连中显明它自身。进而,再以这种勾连为基础,揭示中西方“不同意义发展方向”的差异,确认中西双方对当代文学意义论研究所能给予的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现象学直观如何进入文学意义的审美把握?前文已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释学是拒斥现象学直观的。“连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也植根于存在论的领会”。“只有存在与存在结构才能够成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而只有当我们获得了存在与存在结构的鲜明概念之后,才可能决定本质直观是什么样的看的方式”①。这些话表明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的理解是先于直观的,海氏的所谓“现象”、回到“事实本身”不是回到原初的直观上去,而是回到存在的原始境遇。这里其实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直观与意义理解的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的根源在于此在操持烦忙中的前理解,即世界在情绪状态中的现身。而这恰恰就是世界结构的原初显现,因而也是对存在意义的前理解,语言的意义深刻地植根于前理解中,所以对世界真相的认识、诗意的聚集和对语言意义的深度理解是一体化融合的存在真理之显现或存在自身的敞亮。诗意如此,文学的深度理解也是如此。所以,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在理解中的存在物,或人因理解而存在。存在论的解释学及其后的接受美学即从这里将文学阅读与意义理解、与人的存在之领会、与效果历史和历史化联系起来。不过,海德格尔可能忽视了语言的直观与非语言直观的差异。面对一个茶杯的直观不同于对一句俏皮话的意义直观,但无可否认,它们都是直观。直观并不等于狭义的“看”,而是非中介的直接把握。由于语言早已成为人的无意识,我们对语言的听和说都不再仅仅是符号,而是符号和意义融合一体的直接感受物。语言早已成为人的生活感觉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前理解是包含着语言的直观性领悟的。这恰恰是诗意的领会不同于抽象理性思维的关键之所在。或者说,存在的前理解就是原始语义的原初直观,语言的准确表达不过是对这种原初直观的击中,而这就是诗意。但是显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直接直观都具有诗意,比如我随意转头一看,那也是直观,但直观中并没有击中我心灵的东西。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上篇 以诗意论为重心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中西比较为何要研究意义论
第一节 中西比较的悖谬
第二节 于连的突破:“迂回”与“对视”
第三节 “迂回”作为对中国示意方式的探索
第二章 以“意”论诗:中西意义论论域的草描与中国诗意论的开端
第一节 以“意”论诗
第二节 “意”与意义
第三节 意义论诸维度
第四节 诗意论的发生:中国传统诗意论的语用转换
第三章 诗意的独特性:从“不尽之意”到境象论
第一节 诗意论的视角奠基
第二节 “不尽之意”
第三节 境象论

中篇 以诗言意义论为重心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言路比较一: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与中国诗意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以西方为重心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索绪尔的奠基和意义论的转向
第三节 形式主义的“形式”标签、陌生化与文学的意义问题
第四节 布拉格学派与文学语言的自指性
第五节 横纵合轴和隐喻、转喻
第六节 第二涵义系统和意义的多元性
第七节 文学叙事学和意义结构
第八节 视角差异:意义领受的视角与研究的视角
第九节 意义论视角指向的恒定、漂移与知识演进
第五章 言路比较二:新批评与中国诗意论
第一节 文学作品:新批评文学意义论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新批评文学意义论的独特内涵
第三节 语义杂多:新批评文学意义论的理论核心
第四节 语义层面的比较:“情感功能”、“语义结构”与“诗言情”、“意象”、“境界”等等
第五节 文本意义论与作为写作术的文本形式论
第六章 言路比较三:现象学、接受美学与中国诗意论
第一节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意义论
第二节 海德格尔存在现象学的意义论
第三节 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的文学意义论
第四节 向内还原的两条路向:晚期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意义论
第五节 现象学意义论与中国诗学的品鉴论传统
第六节 解释学、接受理论与中国诗学理解论的差异

下篇 诗意论比较的延伸研究
第七章 “心”的分析:中西意义论的分类学背景与传统诗意论的知识质态
第一节 “心”的知识品质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