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现代·传统——近30年人文试点及其文学投影》:
将“个性”与“精神”确立为现代转型的精神契机;《摩罗诗力说》则借“摩罗诗人”的感召力,强调“诗力”的重要。“精神”(“个性”)与“诗”,成为中国现代转型的两个契机,也是十年后五四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两个命题。鲁迅发言的时刻,中国的现代转型正处在由维新到革命的转换途中,在东京,革命派正与维新派展开激烈论战,青年鲁迅的声音,被埋没在时代潮流中,没有获得任何反响,由此陷入近十年的沉默。但是,超前的判断,却远接十年后五四的风雷。
鲁迅于维新、革命之交揭发时弊,指出“黄金黑铁”与“国会立宪”的不足,并非否定物质、体制本身的价值,以新者取而代之,而是看到,在古老中国的现代转型中,如果只有这两个层面,没有文化与精神层面的深刻参与,则物质与制度的转型可能是沙上建塔,更不能实现现代转型的终极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青年鲁迅的批评直指传统积弊与现实人心:一是认为,中国言新之士“仅眩于当前之物”,而看不到背后“寻其根源,深无底极”的精神背景,而这些,其实都来自传统的积弊,“夫中国在昔,本尚物质而疾天才矣”;另一方面,鲁迅又揭示了中国改革的一个更为潜在的危机,那就是很多倡言改革者不过是“假是空名,遂其私欲”!在青年鲁迅的第一次发言中,潜在的批判指向,已是传统弊端与国民劣根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