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1979-2010)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314666
  • 作      者:
    付文慧著
  • 出 版 社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付文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翻译学、中西文化比较及英语教学研究,在《外国语》《中国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北京市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1979-2010)研究》主体部分试图全面关照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活动的各个环节,其中di一、二、三章侧重探讨译作的传播,具体考察传播成果、传播路径以及中国社会和女性形象的塑造问题;第四章侧重探讨译本的呈现,聚焦译品本身具体考察采用的翻译策略;第五章侧重探讨译介的源头,具体考察为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作出突出贡献的女性译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1979-2010)研究》:
  《现代中国女性书写》一书聚焦自晚清直至二战时期的中国女性创作,相对全面地展现了几代女作家群的创作风貌,入选女作家包括秋瑾、陈撷芬、陈衡哲、冯沅君、石评梅、庐隐、陆晶清、陈学昭、凌叔华、苏雪林、袁昌英、谢冰莹、丁玲、沉樱、林徽因、冰心、罗淑、萧红共18人。从创作风格而言,闺秀派、新闺秀派和新女性派等不同派别的作家均得到收录。从作品题材而言,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书信等多种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合集并非是依据中国国内文学史典范对女作家及其代表作进行的简单搜集和罗列,而是带有独特的西方学术视角。如编者在序言部分所说,选集旨在彰显女性参与构建文学现代性的努力,凸显自觉关注女性自身问题的文本,揭示女作家在展现现代中国女性这一复杂主题时采取的多样化策略和方法,启发读者有所思考。关于书名中的“writingwomen”,编者指出可作两解,一指“书写的女性”,即进行写作的女性主体,强调的是女性通过写作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构建;二指“书写女性”,即通过写作描述女性经验,重新思考和定义女性身份。与此相适应,选集在文本选择上始终贯穿着两大向度:女性参与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和女性在性别意识觉醒之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和思考。毫无疑问,这两大向度都直接指向西方理论传统和学术思路。
  现代性这一概念在西方学术史上源远流长,伊夫·瓦岱将其源头追溯至11世纪,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哲学、社会学等各领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建构和阐释。有学者将现代性概括为“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在汉学研究领域,最早用现代性理论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是华人学者李欧梵和王德威。李欧梵首先分析了现代性在现代西方和现代中国两个不同语境中的差异性,将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区别开来,他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始于20世纪初,“是一种知识性的理论附加在其影响之下产生的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然后变成都市文化和对于现代生活的想象”。如果要将抽象的中国现代性概念与文学对接,一个重要环节是考察文学作品的叙事问题,文学的现代性在形式上具体体现为对传统叙述语言和模式的突破和革新。在西方汉学的理论成果引入之前,国内学界一直将“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端,然而这一看似并无悬念的结论却遭到了饱受西方理论熏陶的华裔学者的质疑。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一文中否认了这种一元化、绝对化现代性模式的本质主义观点,他提出,中国作家将文学现代化的努力“不始自'五四',而发端于晚清”,晚清那种“新旧杂陈,多声复义”的现象中,其实隐含着多种现代性的可能。
  《现代中国女性书写》遵循的显然是此种文学史观,选集将考察的起点定为晚清,以秋瑾及其代表作《精卫石》开篇。《精卫石》是秋瑾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弹词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黄鞠瑞冲破包办婚姻束缚、留学日本、投身民主革命的故事。编者认为,秋瑾的创作在形式和语言上与新文学仍有明显差距,但其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舶来词汇,如“独立”、“女权”、“男女平等”等;秋瑾试图运用弹词这一传统叙事形式实现革命目的,以说书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富有现代性的女性主义故事。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传播概况(1979~2010年)
1.1 中国译介概况
1.2 英语地区译介概况
1.2.1 1979~1989年:活跃期
1.2.2 1990~2000年:低潮期
1.2.3 2001~2010年:平稳期

第二章 中国女作家与异域传播:自我言说与“他者”诠释
2.1 中国译介:自我翻译与形象言说
2.1.1 文学翻译与性别借用
2.1.2 文学翻译与中国形象构建
2.2 英语地区译介:“他者”视野与定向诠释
2.2.1 翻译与意识形态
2.2.2 翻译与女性主义
2.2.3 翻译与文学传统

第三章 英译合集与女性形象塑造:政府视野与个人取向
3.1 文学翻译与中国女性形象:政府主导的英译合集
3.1.1 西方话语与中国女性形象流变
3.1.2 中国编撰合集与中国女性形象构建
3.2 文学翻译与女性“他者”:个人主导的英译合集
3.2.1 个人主导英译合集概述
3.2.2 他者视界:西方学术传统与文化身份构建
3.2.3 华裔视野:文化交融的另类风情
3.2.4 异域新声:“漫游者”的别样表达

第四章 中外翻译策略:源语文化本位与目标读者意识
4.1 中国翻译:源语文化本位的异化式文本
4.1.1 社会细节抉择与国家形象烘托
4.1.2 习语俗语处理与文学性再现
4.1.3 语篇结构布局与口语体再现
4.1.4 遣词造句与异化式呈现
4.1.5 策略缺失及探源
4.2 英语地区翻译:目标读者导向的归化式文本
4.2.1 体例结构本地化
4.2.2 标题处理明晰化
4.2.3 遣词造句平易化
4.2.4 文化细节顺应化
4.2.5 政治细节前景化
4.3 “归化”还是“异化”?

第五章 文化身份与女性声音:女性译者的个性表达
5.1 戴乃迭:“两个祖国”间的文化使者
5.1.1 译者主体性关照下戴乃迭之英译活动
5.1.2 多重文化身份下之戴乃迭译介特征
5.1.3 美玉微瑕:有待雕琢的细节翻译
5.2 朱虹:中国“漫游者”的声音
5.2.1 文化身份与朱虹英译概况
5.2.2 选材原则溯源
5.2.3 译介策略探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吴芳思(FrancesWood)访谈录
附录二 朱虹访谈录
附录三 女作家作品英译本列表(1979-2010)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