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代校书郎与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6507
  • 作      者:
    黎文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黎文丽,女,文学博士,现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编辑出版学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西北大学学报》、《编辑学报》、《学术交流》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完成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其他科研项目。
内容介绍
  《唐代校书郎与文学》在结构安排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概述了唐前校书郎制度及文人的关系,考察了唐代校书郎的设置特点、任职途径。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章,着重论述唐代校书郎的文学素养,校书郎的职务范围与工作情况以及对文学的促进作用,校书郎的生存状态、迁转情况以及文学创作情况。第三部分为第六章,通过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在校书郎任职期间的创作情况,体现其创作心态。附录主要是有关唐代校书郎相关资料的统计。
精彩书摘
  四校书郎成为唐代起家之首选
  校书郎在唐代虽然是九品小官,但任官资历要求很高,需进士或同等条件。有很多士人是进士登第后又中博学宏词科、书判拔萃科或者制举才被选拔任命的。流外和视品官出身者被禁止充当此官。《通典》卷二六《职官八》秘书校书郎条目载:“掌雠校典籍,为文士起家之良选。其弘文、崇文馆,著作、司经局,并有校书之官,皆为美职,而秘书省为最。”②任命为校书郎在当时人们看来是仕途上很重要的一步,主要是因为如下因素:
  首先,任校书郎可看作是入仕之正途。符载在《送袁校书归秘书省序》中写道:“国朝以进士擢第为人官者千仞之梯,以兰台校书为黄绶者九品之英,其有折桂枝,坐芸阁,非声名衰落,体命坎坷,不十数岁,公卿之府,缓步而登之。”③唐代士人释褐任第一个官职,主要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到州府任参军,或在外县任县主簿或县尉。中晚唐更有人到外地幕府任推官、巡官等职;二是留在长安京城任校书郎、正字。第一条路比较普遍。第二条路则可能需要更高的资历。④而校书郎的仕宦前景极好,唐代从校书郎起家的诗人或文士当中,有不少就曾经官至宰相,其中较为著名的诗人宰相有:张说、张九龄、元稹、李德裕、董晋。其他也有许多升任中书舍人、给事中、侍郎、郎中等高官,处于上层政治机构的核心区域。
  其次,任职地点在士人祈望的京都。校书郎任职一般都在两都,长安与洛阳是唐人做官的首选之地。出任外职大多是不得已,或遭贬谪而外任;或因为外任俸钱比京官高,为了养家糊口。在京都任职,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帝都气象令人振奋,繁华富庶令人留恋,最重要的是京都也是唐代士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报国之志的首选之地。留在京城为官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归属感和成功感。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远离政治中心,远离自己的人生目标。唐代人重京官轻外放的心理,还有文化心理层面上的原因。《国语·周语》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尚书·夏书·禹贡》承袭此说:“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①以首都为中心,附近五百里为“甸服”,依次为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发展到唐代,关中、河洛文化被公认为主流文化,历代建都大都首选此地。几百年来人们在关中、洛阳一带聚居繁衍,亲族互通、血脉相连。李浩的《唐代园林别业考》考出二百余所园林别业,其中名气最大、档次最高的都在关内、河南、河东三道,这一带成为千余年来人们最理想的生活场所。一些唐代诗歌中就体现了这种风气。韩愈的《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翻翻走驿马,春尽是归期。地失嘉禾处,风存蟋蟀辞。暮齿良多感,无事涕垂颐。”②写韩愈奉使常山途中经过太原城时对京城的思念之情,以至于听见街鼓响还以为是在长安。王建在《归昭应留别城中》写道:“喜得近京城,官卑意亦荣。并床欢未定,离室思还生。计拙偷闲住,经过买日行。如无自来分,一驿是遥程。”③代表了唐人当时的一种普遍心理。京都交通方便、繁华富庶、精英云集,唐代文士都称长安为“帝乡”,而南方则是蛮荒之地,到岭南为官是“极贬”。杨炎诗《流崖州至鬼门关作》:“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唐前校书郎制度概述
第一节 校书郎设置之缘起
第二节 校书郎与起家制度
一“起家”的含义
二起家制度的演变
三起家官任职特点
四校书郎成为唐代起家之首选
第三节 汉代文人与校书郎之文化影响
一汉代的兰台与东观
二汉代的校书及校书郎
三兰台与东观在文学上的影响

第二章 唐代校书郎制度
第一节 唐代文馆与校书郎的设置特点
一唐代校书郎的设置情况
二唐代校书郎的官品及工作环境
第二节 校书郎的任职途径
一科举
二门荫
三迁转
四上书论事或献著述
五荐举授官
第三节 校书郎的政治地位
一唐代文馆的变迁决定着校书郎的地位
二校书郎体现了入仕的主流
三校书郎体现了唐人的仕途期望

第三章 唐代校书郎的文学素养
第一节 校书郎任职制诰的文学分析
一任职制诰体现的文学素养要求
二校书郎任职的综合素质
三任职制诰本身的文学色彩
四任职制诰体现文风的演变
第二节 校书郎的文学素质
一校书郎任职出身统计分析
二校书郎的文学修养

第四章 唐代校书郎的工作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校书郎的职务范围与工作情况
一校书郎的职务特点
二唐代校雠学的发展状况
三校雠工作在唐代诗文中的体现
第二节 校书郎的文学唱和情况
一宫廷宴集唱和
二私人交游唱和
第三节 校书郎的工作对文学的促进作用
一拓展唐诗的内容
二丰富诗歌意象
三展现诗才提高诗艺
四体现为官心态

第五章 唐代校书郎的迁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校书郎的迁转情况与生存状态
一校书郎的迁转情况
二校书郎的薪俸待遇
三校书郎的生存状态
第二节 校书郎的政治心态
一校书郎的优越心态
二校书郎的焦虑心理
第三节 校书郎迁转中的文学创作
一送别诗
二政论散文
三其他文章

第六章 唐代校书郎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与心态
一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
二王昌龄任校书郎时期的政治心态
三王昌龄宫怨诗体现的诗人心态
第二节 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与心态
一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
二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期的政治心态
三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闲适心态
四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佛老思想
第三节 李商隐在秘书省校书期间的创作与心态
一李商隐在秘书省的创作
二李商隐在秘书省期间的政治心态
三李商隐在秘书省期间心态的曲折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