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爱玲改写改译作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5854
  • 作      者:
    布小继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布小继,1972年11月生,男,汉族,云南大姚人,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云南地方文化的研究。现已出版了学术著作《张爱玲沈从文贾平凹文化心理研究》(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阐释与建构——张爱玲小说解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主编(第二主编)了学术论文集《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2年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红河学院学术文库丛书:张爱玲改写改译作品研究》一书以双语、多体作家张爱玲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其极具代表性的改写改译作品进行论述。从1942年的几篇散文、《金锁记》、《不了情》和《多少恨》、《十八春》和《半生缘》等前期作品到后期的《秧歌》、《赤地之恋》以至《色·戒》,通过不同语言版本、不同体裁作品的文本细读、文本演进研究、版本比较研究,对其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观念、文化心态、美学观、叙事技法及心理描写等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和有针对性的论述,发现作家在创作中的特点规律、成败得失,揭示出其给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从而深化“张学”研究,从另一个侧面。另一种角度探讨张爱玲及“张爱玲现象”,拓宽“张学”研究的视野,丰富文学研究的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相对而言,作为批评家的约翰·邓尼斯和M.H.艾布拉姆斯从读者的角度去谈论真实性问题,因而看到了作品的真实性必须是内在的,由内容所保证而且可以为读者察觉;海明威与张爱玲在看待真实性时,相同之处是二人视点均落在作品与作家切身经验的联系性上,把自身经验的可靠性作为作品真实性的保证和源头。但二人的不同也极为明显,即张爱玲的真实还强调细节、局部的东西,唯有如此才能使作品获得价值。它不仅是心理的真实,也要与客观实际一致。《金锁记》、《秧歌》和《半生缘》等作品就体现了她的这个观点。
  第三,有关中国人国民性的论断。自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叶,从梁启超到沈从文,都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表示过关注。张爱玲在早期的文章中,对这个问题论述尤其多。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曾言:“中国人喜欢法律,也喜欢犯法。所谓犯法,倒不一定是杀人越货,而是小小的越轨举动,妙在无目的。”①这实际上是说中国人天性当中没有或较少束缚,较少规范;“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②“不守秘密的结果,最幽微亲切的感觉也得向那群不可少的旁观者自卫地解释一下……群居生活影响到中国人的心理。”③粗俗与不守秘密是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张爱玲将之归根于“中国人的原始性没有被根除,想必是我们的文化过于随随便便之故。就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找到中国人的永久的青春的秘密”④。中国人之所以还具有原始性,乃是因为受现代文明的熏染少,重义轻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原始性”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张爱玲是极为推崇这种境界的。往深处追究,“原始性”又是指物质文明落后的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多的葆有自然的纯真,凡事多点到即止,能够自我约束。此处所说的“永久的青春的秘密”,一是乐天知命、善于自我安慰,类似于鲁迅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二是骨子里的善良、坚韧和努力,不放纵,善于自我约束。《中国人的宗教》中所说的“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虚空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总像个新发现,并且就停留在这阶段。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们并不因此就灰心,绝望,放浪,贪婪,荒淫”,①“但是活得好一点是快乐的,所以为了自己的享受,还是守规矩的好”②。“可同时中国人又惟恐自己的孩子太机灵,锋芒太露是危险的,呆人有呆福。不傻也得装傻。”③恰好可以与上述情况形成互证。同时中国人极其重视道德伦理,也就是人际关系的结晶。“最小的一件事,也须要经过道德上的考虑。很少人活得到有任性的权利的高年。”④“在古中国,一切肯定的善都是从人的关系里得来的。”⑤“一切基本关系经过这许多攻击,中国人像西方人一样地变得局促多疑了。而这对于中国人是格外的痛苦的,因为他们除了人的关系之外没有别的信仰。”⑥“因为中国人对于亲疏的细致区别,虽然讲究宗谱,却不大关心到生活最初的泉源。”⑦懂得生活、乐天知命、守规矩、内敛、相信性善论、信仰人际关系、关切、克己。也就是说,张爱玲对中国人国民性的论述至少有三个层次:其一,人生和生活态度上,乐观、内敛、懂得生命、守规矩;其二,性格上,不守秘密、关切、自制;其三,信仰。唯~信仰的是人际关系。由此也可以见出张爱玲对国民性的解剖与鲁迅的不同之处。虽然二者都是从具体事例上切人观察,得出结论的。但鲁迅注重国民性中尖锐不堪的一面,他目光犀利、老到,针针见血,同时深入灵魂,揪出国民性中的渺小和人们习焉不察的方面痛下辣手。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选题原因、目的与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方法

第一章 改写改译的尝试之作
第一节 从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Still Alive到《更衣记》、《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尝试中的考量
一、改写改译部分的文本比较
二、思维习惯和文化立场的调整
第二节 Demons and Fairies与《中国人的宗教》:前期文化观
一、改写改译部分文本比较
二、尝试之作的读者观
三、张爱玲的前期文化观

第二章 打入英语世界的努力
第一节 The Rice Sprout Song与《秧歌》:文本的互文性
一、两个版本的内容比较分析
二、英文版与中文版:文本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三、《秧歌》中英文版本的互文性考察
第二节 《赤地之恋》与Naked Earth:为政治而艺术
一、不同版本的文本比较分析
二、由二文讽刺艺术之比较看张爱玲的焦虑
三、艺术追求和艺术境界的差异
第三节 Stale Mates与《五四遗事》:也看张爱玲的“五四”
一、不同版本的文本比较
二、语际文化差异的考量
三、话语策略和叙事控制
四、“五四”情结及其诗意消解
第四节 A Retum to the Frontier与《重访边城》:在主流之外
一、不同版本的文本比较
二、介入意识形态
三、美学观:力的锋芒与细节的“和美畅快
四、主流文化边缘的游走
第五节 The Spyring与《色,戒》:言说的处境与悖论
一、The Spyring与《色,戒》的文本异同
二、言说的处境与悖论
三、打入英语世界努力的终结

第三章 角色和话语的转向
第一节 《不了情》与《多少恨》:角色的转向
一、两种文体的文本比较
二、情节与话语的通俗变奏
三、戏剧剧本的美学追求
第二节 《十八春》与《半生缘》:从取悦政治到回归艺术
一、二文文本比较
二、文本叙事分析
三、改写的动机、艺术目的和效果

第四章 艰难的探索:有关《金锁记》
第一节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
一、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
二、曲折历程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从《金锁记》到The Rouge of the North:调整与妥协
一、《金锁记》与The Rouge of the North的文本比较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