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嬗变与文学转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90164
  • 作      者:
    张光芒著
  • 出 版 社 :
    昆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光芒,1966年出生,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出版学术专著《混沌的现代性》、《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等五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当代作家评论》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道德嬗变与文学转型》以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文学史与道德史的互动为命题,通过宏观的理论框架与作家个案分析,对新世纪文学转型与道德嬗变的内在关联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与探讨。主旨鲜明,议论风生。而行文中所贯穿的批判立场,洋溢着的理想主义激情,彰显出殊为难得的人文精神底色。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荒诞的“惩罚理论”:道德文化的现实一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管窥到“逻辑Ⅱ”是通过怎样的一系列现实逻辑形成的,即高尚如何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卑鄙又是如何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的。但是,这个命题之所以畅通无阻地在现实中完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前文中一直没有重点涉及,那就是命题逻辑得以完形的文化土壤问题。在此有必要先交代一下讨论这最后一个逻辑环节的必要性。
  在谈到“逻辑Ⅰ”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卑鄙固然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但人们总是明白,是卑鄙的手段成就了卑鄙者,人们既知道这个手段是卑鄙的,更知道使用卑鄙手段的人是卑鄙者;高尚固然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人们也总是清楚,是因为高尚牺牲了高尚者,人们既清楚悲剧根源于坚守高尚;更清楚,为此牺牲的人永远是高尚者。在这一现实性道德命题中,卑鄙总是卑鄙,它不会被视为高尚;高尚总是高尚,它不会被视为卑鄙。同时,卑鄙者也总是卑鄙者,他不会变成高尚者;高尚者也总是高尚者,他不会变成卑鄙者。一言一蔽之,卑鄙是卑鄙,高尚是高尚。——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如此,即使人们暂时被蒙住了双眼,历史也终将证明它。这就是“逻辑Ⅰ”的文化土壤。如果说,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么这个文化土壤就是证据之一,因为人民群众唾弃卑鄙和卑鄙者,赞颂高尚和高尚者,这个土壤成为受难的高尚者最重要的心灵支柱,是英雄们与卑鄙战斗至倒下的重要动力根源。
  然而,在“逻辑Ⅱ”中,当高尚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当卑鄙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时候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即卑鄙是否总是卑鄙?高尚是否总是高尚?卑鄙者是否总是卑鄙者?高尚者是否总是高尚者?仅仅讨论和解答这些问题仍然不够,因为这四个问题还主要限于对道德现象的实质内涵的理论层面上,尚未涉及现实生活层面和文化实践层面上。为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追问,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四个问题又是怎样的答案?
  ……
展开
目录
序言 谭五昌
新世纪的文学与道德(代自序)

第一章 当下中国“道德文化”及其现实逻辑
一、引言:文学史与道德史的互动
二、发现一个新的道德逻辑: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一)论题的阐释:从文学中的两个道德现象说起
(二)“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三)“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三、命题的回溯:高尚与卑鄙之关系的颠覆
(一)描述:文化转型期的基因突变与新的命题的出现
(二)回溯:从“逻辑Ⅰ”到“逻辑Ⅱ”的过渡轨迹
四、命题的现实逻辑:权力的内化以及权力的被捆绑
(一)道德与权力的纠结
(二)权力运作形式上的程序正义性
(三)权力的隐性化及人们的漠视
(四)权力的同构转换与层层渗透性
(五)权力的被捆绑、被利用和被劫持
(六)“囚徒困境”:“被卑鄙”的重要逻辑机制
五、命题逻辑的文化土壤:“惩罚理论”与“人心向背”
(一)荒诞的“惩罚理论”:道德文化的现实一种
(二)“人心向背”的畸变与道德恐怖主义的风靡
六、命题的心理学根源与人性论基础

第二章 当下中国“人心文化”及其异化畸变
一、我们应该怎样考察这个时代的文化本质
二、当下“人心文化”的深层结构功能
三、“人心文化”的自身谱系及其畸变趋向
四、文化畸变的心理逻辑及其人性根基
五、现状考察四则
(一)我们时代的人性现状
(二)互害社会的文化逻辑
(三)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学
(四)警惕网络人文精神缺失和道德恐怖主义弥漫

第三章 生活是检验文学的重要标准
一、激流之下有暗礁——重审“新时期”初期启蒙文学思潮
二、反思的力度及其局限——重读《剪辑错了的故事》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自恋主义思潮再反思
(一)从自恋情结到自恋主义
(二)自恋主义创作思潮的三个阶段
……
第四章 道德重构与文学探索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