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文学边缘》:
朱德发教授早期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如《五四文学初探》《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对五四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学术命题和著名历史人物,率先做出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一时领学界创新风气之先,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开辟了五四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崭新局面。对此,孙昌熙和魏建对他的《五四文学初探》作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收获”,“其要旨在于解决五四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重点和疑点问题”,“该书的主要价值,正在于它对这些重点和疑点的突破”。
1982年,朱德发教授受田仲济先生委托,对其40年代撰写的名作《中国抗战文艺史》进行“代改”。朱德发教授领受了这一重要任务之后,夜以继日地工作,“全部增订稿很快地出来了”。对此,田先生认为,1984年出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是两人共同的东西了,这个劳动是应该感谢的”。朱德发教授“代改”后的稿件,在治学严谨的田先生眼里,则被视为“以本人的新观点充实他人的旧的观点,这是极为奇妙的,极为得人心的,也是最适宜的办法,不能不说这是妙笔”。
1986年,朱德发教授出版了断代史专著《中国五四文学史》。这部著作被当时学界评价为“五四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新的突破”。即便是事过境迁,也依然被同行认为“通过大量原始史料的搜集、发掘、整理,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双向考察的研究方式,探讨了五四文学运动的来龙去脉与演变轨迹,宏观视野开阔,微观考察精微,使得新时期第一部断代史的问世便起点较高,引人注目”。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外文,为朱德发教授赢得了广泛的国际盛誉,由此也奠定了他在现代中国文学领域知名学者和文学史家的地位。
朱德发教授作为文学史家,还表现在他对文学史的不断重写的实践上。他不但回应了“重写文学史”这一潮流,而且以自己的实践深化了文学史书写理论。20世纪80年代,他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等多部文学史著作。他书写的文学史不但是对业已流行的文学史的超越,也是对他自己编著的文学史的升华。他在文学史书写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守成与出新的统一,繁富与精简的统一,厚重与实用的统一”等学术品格,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新典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