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需要文学在场
今天的微博平台,在众多用户心里,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环境,更多的成为一个传媒平台,这是最初谁也未预料到的局面。在它出现时,文学评论界像面对手机文学一般认为微博是另一个值得介入的平台,尤其是手机文学在多达2.7亿移动网民中成长为产业链时,更是对微博平台的潜在能力给予厚望。
短短两年过去,微博的成长和变化令人惊叹。传媒的快速介入,文学的一再缺席,让人始料未及。文学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在快速信息喧闹时提供自己的宽厚营养,这些问题是值得文学界重视的。而我,也想借此文章谈一谈微博环境中文学的“退让”与“再介入”问题。
2009年,国内出现了一种新的网络媒介,当时并不惹人注意,普遍认为是一种社区化的即时聊天工具,是快速文化消费的补充,是对博客长文的冲击,这就是微博。每一次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即时涌人新闻评论、文学展示和文化批评的内容,这是它们本身公共性的天性,需要在各种公共环境里为自己和用户搭起一座桥,在这个虚拟时代里,桥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快速。那么在微博这个环境里,我们可以说,这座桥仍然存在,但几乎已经像是面对面,即时交流的优势让人不需要迈步分毫就能看到对方的状态。
于是,微博文学成为了新的关注点。在最初的环境里,微博指向了博客的对面,是对博文长文的反抗,是更多喜欢“短平快”用户的真实需要,那时候,我们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某些知名博客作者宣称,不介入微博。不同的内容消费创造不同的媒介生存,微博到底适合什么内容?2009年我们看到微博仍然处于新生时期,娱乐消息、民间新闻、消费信息、个人絮语以及微文学混杂在一起,其中因价值肯定而受关注的微型文学得到了讨论。相比手机文学,微博文学有着天生的限制,手机文学最初被认为也是微型文学的发育地传播地,只有极短的文学作品是适合手机阅读的,但手机这个载体本身在发展,大屏幕手机的流行促使手机阅读软件变得开放,作品的长短不再是个考量,手机文学真正成为了电子书旗下的一个分支,被放到了电子阅读层面去发展。而微博文学则不同,140字的限制让它没有更多向上生长的空间。
2010年10月新浪微博推出了首届微小说比赛,大赛甚至吸引著名作家王蒙来参与,微小说比传统微型小说更进一步地细化了文学需求,是针对年轻人产生的内容创新。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微博文学受限于140字,极短的字数意味着它本身蕴含的文学性将受到质疑,像慕容雪村认为微小说只是小说的片段,路内也认为140字的篇幅很难把小说拉开差距。这只是一个危机,另一个最大的危机在两年问开始显现,我们可以在微博上找到王蒙、莫言、苏童、余华、北岛等几乎大多数知名作家,他们都拥有几万几十万的粉丝数量,完全比得上一本畅销杂志的公众影响力,但同时也可以说,他们所代表的文学是“不在场”,他们并不关心如何使用微博,为当代文学创作、批评与交流作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微博可以是发布一些博客上新文章的通告板,可以说些无关痛痒的闲话,也可以弃之不理,唯独不是让它活起来,让文学的魅力无孔不入,深入力所能及的网络媒介里,与大众对话。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家们和文学批评家们无以言对微博呢,曾经也是书信往来,我相信不是精力不足,忙而无闲的原因。作家阎连科在微博中说,有朋友对他说,作家开微博不是危险就是无聊。这句话虽透露了一种偏见,但也表明了一种普遍评价。我对它的理解是,微博不属于文学,微博对文学产生伤害,为什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