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徵圣立言:《文心雕龙》体道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74704
  • 作      者:
    欧阳艳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徵圣立言:<文心雕龙>体道思想研究》思想史的种种内容出发,明辨其原委,乃为 准确解读和重新展示这一套上达至道的立文原理,是 属於紮根於中国思想以解读时代文论形成特性的研究 。其中重新发现在魏晋以迄南朝之际,佛教阶层极为 重视学圣的问题。透过勘视东晋时代流行的佛教学问 ,包括阿昆昙学和禅修之学的传播与发展生态,并以 支遁法师、庐山慧远法师、孙绰及宗炳居士为重要线 索,展示当时禅修念佛的文化活动,在方式与理论上 ,不断转向於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体现。刘勰承接此 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建构出一套义理和立言相融合的 体道意识,尝试透过文章的撰作,以贯通义理。从东 晋至刘勰之间,佛家融人名士的生活世界,触发时人 透过文艺实践以达到禅修体道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刘勰《文心雕龙》强调的文道交融,以文上达甚至文 以明道等极为高尚的书写意向,与扬雄学圣的潜流会 合,从而发展出以神理、道心为核心的书写意志与原 动力。这份书写的神圣用心,与六朝流行的率性而作 的自然创作观顺承为两条写作的气脉。
  《徵圣立言:<文心雕龙>体道思想研究》有别於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之处,在於展 示刘勰写作《文心雕龙》所蕴含的强烈用世精神,不 但明确表达崇高的立文宗旨,而论述每一种写作或批 评的方式,均立意推向至美至善的境界,从中概括了 南朝以文体道的徵圣目的。这一“应然”的方向,是 现今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文心雕龙》研究尚未纳入学 术视野的重要问题。尚须强调的是刘勰《文心雕龙》 的积极书写意向性,具有世俗自然论的气息,但所关 怀的,始终是透过书写上达的明道精神,从而说明中 国文论正典所主张的文学理论,在强调一任个人情性 的自由挥洒以外,更多的是厚培深意以精益求精的书 写自觉。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从分析汉魏六朝思想文化特点出发,论述了体道思想和《文心雕龙》中“徵圣立言”的板系,以及“徵圣立言”在《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中的纲领性地位,研究了《文心雕龙》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核心理论概念——圣、神、理等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及其历史和现实渊源,很有新意,对《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入,提出了新的思考视野,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意义:
  ——张少康教授(北京大学)
  
  ★作者对於“体道”思想的体会精湛深刻,全书构思缜密,取精用宏,掌握枢纫,论述清晰,能够充分呈现《文心雕龙》徵圣立言观念的思想体系,同时彰显魏晋南朝体道精神整体的面向。本书具深刻的启发性,能影响未来研究《文心雕龙》或文学思想的论着,诚当代难能可贵之作:
  ——萧丽华教授(台湾大学)
  
  ★This dissertation is of very high quality by any standard and the candidate shows ample and clear evidence of fully awareness of all relevant research skills. The highly contextualized discussion of key concepts is simply exemplary, rests on well-chosen text references that are fully exploredmthe interpretations submitted by the candidate.
  ——Prof. Bernhard Fuehrer傅熊教授(伦敦大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徵圣立言:《文心雕龙》体道思想研究》:
  继而选择以自画山水为禅思介体,从作画到幽对,是精诚愿力的锻炼过程,而静修开智的体道追求,并显示出将禅修的造像与环境,彻底转移向中国山水场域之中。事实上,像教的形式自从慧速在庐山建立佛影台,已掀开了通变的帷幕。诚然佛门所供奉的对象并不限於佛身,如法显记录西行求法的旅途中,已见经、律、论三藏典籍皆人供奉之列。然而当时在中国接受立像的文化,尚止乎佛或罗汉菩萨之尊像。即使慧速自身在集结“同志息心贞信之士”於庐山持戒禅修时,所观对之像,亦是阴般若云台精舍的阿弥陀像。直至建造佛影台,基於现实时空的阻限,而思索出以感应见悟佛影的原理,又从感应为本的原理创设出适合於庐山禅修观想佛影的场景,使观见佛影之地虽殊,而缘会者同得真趣。将观想佛影窟的场景转化为中国山水,反映出对佛教的文化进行汉化的改变、演绎与解释,是禅修之学在中国建立自身文化特色,与中国思维糅合的表现。而宗炳进一步将修佛之诚心寄托於山水,无异乎佛像,使“拟状灵范”的含义更具包容力的同时,也为念佛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神模。宗炳强调山水的“趣灵”,以含灵的概念,将山水纳入灵范之属,由此而赋予其禅修履圣之像的内涵。而其象真山水以作图幽对,则是“拟状灵范”的另一表达方式,这是慧远将修行的环境开放,而影响宗炳企图进一步引回山水一路发展的思想演变。
  宗炳将象真的对象由摹拟佛相,转向以形媚道的山水,本意是把山水视马道的体现,过去圣人曾经停留的地方,更遗留了圣人的神道,因此观想蕴藏圣人神思的山水与观想圣人,便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而体道的方法,便可合理地从制作佛相而开放於拟状山水。当然,万有皆可以作为佛的法身观之,但是宗炳的想法是将含有圣人之迹的山水等同於圣人,二者皆视为道的体现,所以不单把静虑的环境定位於山水之间,甚至观想的对象,也是山水。坐禅时候幽对的对象,可以是极矗真实的灵山,在冥想中所感应的,便是往圣遗下的神思与神道。
  这是将禅修之法门,衔接於具有圣迹的山水之中,由此显示出宗炳不单将山水视为坐禅的空间,而可进一步成为冥修之寄像。挨言之,像教所立之寄诚介体,已不限於佛身或与佛有直接关联的像,而可扩展到蕴藏至道本体的自然妙造。这不单纯是向中国传统回归,实际上还显示了宗炳考虑到自然介物所载蕴神道神理的特性,符合感物通理的体道需求。慧远因与佛影结缘而立佛影台,其为灵像,是相信佛影台有神理存乎其中,故能使澄心者寂照佛影,此中灵应,便非全凭架空想像。而宗炳认为於中土山林静修,理当感应中国先圣之神道,是因为中土的山林存有圣人以神发道之先迹。
  将山水与佛同等观之的观想态度,跟慧远要求见佛的原理虽有差异,但所追求的却是圣人的神理智慧,即如宗炳认为万趣融入圣人的神思,圣人智慧已经与山水合而为一。这一想法更多是将修行的媒介完全转向於中国文化,山水不单是像教原理中具有立诚与明教的媒介,实际上更明显是魏晋以来坚信圣人可学之士对圣人之迹的追求。山水成了圣人之迹的体现,正如佛的化身体现出佛法,由此才有象真此道之载体的想法,就是将慧远象真佛相的理念进行了承继和改变。
  ……
展开
目录

内容概述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構思
第四節  文獻回顧
第五節  本書架構組織
第六節  研究的意義

第二章  聖凡才性之思辨:關於主體之超凡入聖論
第一節  漢儒聖凡論
第二節  魏晉聖人之學
第三節  佛學佛性義的引入
第四節  《文心雕龍》的學聖思想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以禪修為實踐的體道之學:禪修原理與般若思想的傳介
第一節  東晉初期老莊式的禪修觀念與形態
第二節  束晉晚年釋慧遠顯豁之禪思成佛義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禪修與文藝實踐的融合
第一節  廬山觀見佛影的禪修實踐義
第二節  發展以感應為本的念佛禪法
第三節  宋初宗炳的神思義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窮理與立言:以理和文建立的體道理論
第一節  面向有情世間的體道關懷:理的超越義詮釋
第二節  以極建立本體思想的歷程:本體質性與成化法則的觀念發展
第三節  理的徼向作用:本體宗極之成化總法
第四節  沿理建立《文心雕龍》文、道交融的藝術精神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徵聖體道精神下的“神理”與“理”義:由聖文展現的明理之術
第一節  《文心雕龍》體道義涵與理想
第二節  “理”與“神理”在體道制作中的作用
第三節  效聖與知聖:會理修德,沿理體文
……

第七章  徵聖體道精神下的樞紐範式:宗經與騷變
第八章  徵聖體道精神下的神思與物色:融道入藝的文學觀念建構
第九章  徵聖體道精神下的情與氣:會通凡聖與世變的藝文理念
第十章  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專家評審意見
後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