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狼为主体的叙述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归纳这本书的主题的话,我认为这是一部忏悔之作。书中的主人公北京知青陈阵带着作者本人的烙印,“我觉得我所掌握的资料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以后也不可再生’。所以就像采来一块很贵重的玉石不敢轻易下刀子……”①他以陈阵之口道出了对昔日轻率抓狼养狼行为的自我谴责,对“小狼”为代表的蒙古狼的祭奠,对蒙古草原生态之殇的悲怆歌哭。小说叙述主调悲怆、悠远、孤清,以蒙古草原狼和蒙古草原毁灭的过程为个案,道出了人类贪婪索取之后的生态之殇。
与寓言故事、童话、成语、歇后语等中丑恶、凶残、愚笨、奸诈、忘恩负义的“狼”不同,《狼图腾》为蒙古草原狼的强悍、自由、勇猛、智慧立传。
小说中,狼是真正的主角,是叙述的主体。小说以酷爱狼的北京知青陈阵为叙事者和观察者、记录者,以毕利格老人为诉说者,讲述了数十个大大小小与狼有关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以这些故事为原点,开展了一场关于人和自然、人陸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哲学讨论。
小说不仅对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进行了细致描述,也是一场巨大深刻的精神游牧。随着草原百科全书毕利格老人溯源式的讲述,和爱读书爱思考的陈阵的阅读和思考,小说列事实、诉传说、讲故事,深入探析狼图腾的文化内涵,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小狼”无疑是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它是陈阵掏狼窝掏来的,一家七口当时就摔死了五个,被道尔基收养的那只因抓伤小孩被摔死。“小狼”作为野性生命中的唯一幸存者留在陈阵身边,但怕它伤人也怕人和狗伤它,就用铁链把它锁了起来,小狼实际上变成了人类好吃好喝供奉着的囚徒。小狼虽然小,却始终在抗争,甚至不惜付出它的整个生命。它从最初的咬锁链,到不断以疯狂挣扎来挣得锁链的长度,宁可勒死自己,勒到吐血也不肯上牛车,最后在狼王悲怆的声音的召唤下以命相拼。它的狼性(野性)始终在它身上。它性情中的独立、自尊,对自由的强烈要求、对狂野的渴望,都将一个高贵的生命捧在读者面前。
而陈阵和杨克对“小狼”的愧疚和忏悔更使小说内涵得到了升华,他们因为爱狼而养狼,因养狼而害死狼使他们领悟到:尊重动物的野性,给它们最充分的自由。
他们近距离地观看小狼,有机会对小狼进行更为细致的描写,将它华贵的外表如同绘图般留在人们心中。而它死后在风中招展的形态也是极为撼人心魄的,是超现实的写法。
猛烈的西北风,将小狼的长长的皮筒吹得横在空中,把它的战袍梳理得干净流畅,如同上天赴宴的盛装。蒙古包烟筒中冒出的白烟,在小狼身下飘动。小狼犹如腾云驾雾,在云烟中自由快乐地翻滚飞舞.此时它的脖子上再没有铁链枷锁,它的脚下再没有狭小的牢地。
陈阵从怕狼怕到灵魂出窍的程度,再到打狼、掏狼窝、养狼,到狼死后幡然悔悟。可以说作者以蒙古草原毁灭的个案,道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掠夺、破坏、毁损的完整经过,小说呼唤狼图腾,呼唤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敦促人类反省自己在对待自然的行为中犯下的一个个过错。
这份反省是从他自己开始的。他因父亲是走资派而主动申请插队内蒙古大草原,几年的草原生活使他深深爱上了天高地阔的大草原,更对蒙古草原狼爱到痴迷。他不仅拜“草原通”毕利格老人为师,多次跟随他看狼打围、打狼,听他讲述各式各样与狼有关的民间故事,还冒着极大的危险养了一条狼。养狼不仅是蒙古草原的禁忌,为毕利格老人和牧民们所不许,而且本身带有很大的危险,比如招引狼群和咬伤人,小说中陈阵就好几次被失去理性的小狼咬伤。小狼终于让他养下了,从尚未睁眼的毛茸茸的狼崽到威风凛凛的大狼,陈阵对这个野性的生命付出了极为深刻的爱,为它做各种各样好吃的,为它担惊受怕,为它偶尔一个亲昵的动作而陶醉,为它发生的各种意外而绞尽脑汁去弥补,可以说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也未必如此上心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