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特立独行的性格与传奇的一生至今为众多支持者津津乐道。她是文化评论家、小说家、电影制片人、导演、剧作家,是不平凡的知识分子,也是引领时代的精神偶像。她的闪婚、独身、同性情结;她追求独立人格和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她的一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与以往作品不同之处在于,本书全面参考了桑塔格的访谈录、日记和对话资料以及对其亲友的采访,解读其前后矛盾的自我形象乃至谎言。作者高度肯定了桑塔格的天赋和才华,但更注重将其还原为一个真实丰满的个体。相信这种祛魅的解读会更加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喜好。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第一代公知,与汉娜·阿伦特并称为美国20世纪知识界的两位女神。作为文化评论家、小说家、电影制片人、导演和剧作家,她是不平凡的知识分子,也是引领时代的流行偶像。作者在本书中描绘了这位迷人女作家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一生,探讨了桑塔格在影响美国民众文化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这位精神偶像的人生历程中反观当时动荡的美国社会发生的文化变革。
书中还包括了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和桑塔格儿子大卫·里夫的访谈以及桑塔格与她的发行商罗杰·斯特劳斯的信件,具有较高价值。
捍卫“不死性”(代译序)
中文版序
序言
一个所谓童年的回忆(1933-1944)
发明苏珊桑塔格(1945-1948)
学院迷情(1949-1957)
巴黎,一段罗曼史(1958-1959)
在纽约的关系网中(1959-1963)
坎普(1964)
先锋风格(1965-1967)
激进的时髦(1967-1969)
镜头背后(1969-1972)
半流亡(1972-1975)
疾病王国(1975-1979)
最后的知识分子(1980-1983)
小型政治(1984-1988)
重返魔山(1989-1992)
精神先锋剧场(1993-1997)
生命和死后生命(1998-2001)
他人的痛苦(2001-2004)
注释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施赖伯清楚地认识到,桑塔格是多么完美地经历了“流行与政治谈话”“马尔库塞和沃霍尔”“性和魅力”的时代。
——《时代》
一幅出色的、均衡的肖像画。
——《法兰克福评论》
这是关于她的生活和作品的导论。
——《南德意志报》
这是对智识化的纽约吸引人的描绘。
——《法兰克福周日汇报》
一部干脆利落、客观冷静的传记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部生动的、让人着迷的人生故事。
——《同性恋评论》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这部传记帮助解释了为什么说桑塔格是一位喜好众多、极具天赋和吸引力至今不减的作家。
——《哥伦布电讯报》
一部关于一位知识界明星的敏感而又清晰的传记。
——科克斯书评
通过纪念桑塔格的多个维度,来捕捉她的一生和精神,无疑是一项不朽的工作,但是……施赖伯却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优雅地完成了它。
——Brain Pickings 博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