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毛泽东
客观反映历史,细节还原真实
追寻273位亲历者——搜集他们走近毛泽东的观察与描述
梳理226万字实录——力求编写一部堪称经典的领袖传记
翻开本书,作者将带你重温毛泽东在1893—1927年间早年奋斗史的峥嵘岁月,领略其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非凡风采,进而体悟到伟人的人生阅历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智慧。
本书作者利用全面、客观、翔实的史料,凝聚豪情热血,书写毛泽东的浮沉命运,讲透他这段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和重要事件,告诉我们在求学、参军、创办新民学会、在“五四”激流中、参与建党、领导工人运动、在国民党中任职、研究农民运动、经历大革命失败等事件中,毛泽东究竟做了什么,当时的历史背景、内中原委、事实真相又是怎样的。
本书精选了毛泽东的老师、同学、战友、身边工作人员、亲属以及外国领导人、驻华大使等273人的回忆,全面、客观、翔实地记录了毛泽东的一生。
本书对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详细深刻的记录,从历史背景、内中原委、事实真相,以及当事人的亲身感受等方面作了客观生动的写照,细节回忆,寓意深远。
本卷为第1卷,由周恩来、李立三、蔡和森、陈潭秋、萧三、毛宇居、杨昌济、李维汉、罗章龙等人讲述1893—1927年毛泽东求学、参军、创办新民学会、在“五四”激流中、参与建党、领导工人运动、在国民党中任职、研究农民运动、经历大革命失败等事件。
饥荒与哥老会
1910年春,毛泽东又到韶山东茅塘私塾读书。塾师是毛泽东的堂叔,名叫毛钟麓。他是一位颇有思想而又见多识广的秀才,曾在云南蔡锷将军麾下供职。后来,他力主毛泽东进新式学堂,还说服了毛泽东的父亲,让毛泽东到东山小学堂读书。
在东茅塘私塾,毛泽东在毛钟麓先生的指导下,读了《纲鉴类纂》《史记》《日知录》等,还接触到一些时论和新书。
这一时期,湖南也和全国一样,正处在辛亥革命前夜,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危机四伏,几件重大的事件,在少年毛泽东的记忆里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象。1936年冬,他说:
这时,湖南发生了一件事情,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我读书的那个小学堂外边,我们学生看到许多豆商从长沙回来。我们问他们为什么都离开长沙。他们告诉我们城里闹了大乱子。
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挨饿。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被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这件事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人听闻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不久以后,在韶山,秘密会社哥老会里的人同本地一个地主发生了冲突。这个地主到衙门里去控告他们。因为他有钱有势,所以很容易胜诉。哥老会的人败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起来反抗地主和政府,撤到本地一个叫作浏山的山里,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山寨。官府派兵去攻打他们,那个地主散布谣言说,哥老会举起义旗的时候,曾经杀死一个小孩祭旗。起义的领袖,是一个叫作彭铁匠的人。最后他们被镇压下去了,彭铁匠被逼逃走,后来终于被捕斩首。〔9〕但是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英雄,因为大家都同情这次起义。
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乡里发生了粮荒。穷人要求富户接济,开始了一个叫作“吃大户”的运动。我父亲是一个米商,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民扣留了,他怒不可遏。我不同情他,可是我又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也不对。
这时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就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去报了名。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只收湘乡人。后来我发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籍贯了。我缴纳1400个铜元,作为5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我父亲最后也同意我进这所学堂了,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50里以外的地方去。那时我16岁。
……
第一编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一、韶山少年
二、乡间私塾
三、初到长沙
四、峥嵘岁月
五、新民学会
六、在“五四”激流中
第二编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建党前后
二、在清水塘
三、领导湖南劳工运动
四、在国共合作的洪流中
五、农民运动之王
六、心潮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