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1920—1945)
凯山·丰威汉于1920年12月13日出生于沙湾拿吉省坎塔武里县①纳升村,父亲卢安②在法国殖民政府官员高·米歇尔的办公室担任翻译,母亲娘铎③是沙湾拿吉县美丽的农家女孩。1920年初,卢安与娘铎喜结连理,婚后育有三个孩子:凯山、沙婉通和贡玛妮。
凯山年幼时,父母和姨妈娘潘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娘潘姨说:“哄他睡觉的时候,我得把他放到摇篮里,给他唱歌,不然他就不肯睡。”④在母亲的养育和家人的关怀下,凯山茁壮地成长起来。
凯山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卢安教导孩子们必须尊敬长辈,听父母的话。他养育孩子的方式也与众不同,比如,他让孩子喝煮沸过的牛奶,说这样的牛奶才卫生,对身体健康有益。卢安建了一幢小楼,做了烤炉,猪肉、牛肉、鸡肉和鱼都要烤熟之后再给家人吃。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出门赴宴时常常吩咐用人多带回点儿好吃的给孩子们。他还亲自给凯山洗澡。由于生活习惯良好,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凯山和两个妹妹都很健康。
卢安特别关心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他请了一位名叫陶安的著名音乐老师教凯山敲木琴、吹芦笙①,教沙婉通弹钢琴,教贡玛妮演奏管乐。卢安认为,通过学习音乐,会让人热爱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祖国。凯山从小就学习吹芦笙,并且精于此道。
凯山年幼时,母亲常带他去离家不远的沙湾拿吉县中心的塞亚普寺,那里供奉着许多佛像,造型精美,庄严肃穆。这座寺庙建成于1902年,寺里有位名叫本恩的僧人接受娘铎的供养,后来成为凯山的老师,备受凯山尊敬。本恩向凯山传授佛教教义,讲述道德典范“桑信赛”②的故事。凯山在越南求学期间,每逢假期回到沙湾拿吉,常常去塞亚普寺阅读贝叶经文,研究老挝民俗。后来凯山参加革命成为领导人之后,还曾兴致勃勃地向其他同志讲述“桑信赛”的故事。凯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从少年时代已可看出端倪。
凯山6岁时,卢安开始教他老挝语和法语,7岁去沙湾拿吉省北村(塞亚普村)的老挝语小学和南村(他曲村)的法语小学上学。
上小学时,凯山天资聪慧,勤奋刻苦,法语进步很快。卢安对儿子的表现赞赏有加,唯独潦草的字迹让他不太满意,他提醒儿子要好好练习书法,争取写得漂亮一些。
娘铎曾教育儿子:“要认真学习,才能当官获取俸禄,当父母老了才有能力赡养父母。要像佛祖一样善良和隐忍。”凯山幼时乐于学习新鲜事物,在小伙伴中表现十分突出。他曾向教授风俗的长者学习。老人家教育他要持戒守律,言行一致,不欺不诳;身为男子汉,要勇敢坚毅,不畏艰难;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骄不躁;要增长智慧,博闻强识,如此才能赢得好口碑。长辈的教诲在凯山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鞭策着他奋勇前进,直到成为老挝革命领导人以后也不曾忘怀。
法国人称沙湾拿吉为“天堂之门”,这里物产丰富,森林茂密,风景优美,让人流连忘返。凯山参观了历史文化遗迹后,了解了颇加多奋起反抗法国殖民者的英雄事迹,对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