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2〕。无,名〔3〕天地之始〔4〕;有,名万物之母〔5〕,故常〔6〕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8〕。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9〕,众妙之门〔10〕。
“道”是不能言说的。能够讲出的“道”,那就不是所谓的真实、永恒的道了;能形容的事物,它就不是那个事物真实的名了。“无”,用以表示天地的始原;“有”,用以表示万物的根本。因此,应该从事物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道”的微妙,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端倪。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互异,都称得上神秘莫测。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神秘境界,这是通向一切奥妙的门径。
◎原文注释
〔1〕第一个“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是名词。第二个“道”指表述的意思,即“说得出”,是动词。〔2〕第一个“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说明的意思。〔3〕名:指动词,称述,说明。〔4〕始:原始。〔5〕母:母体,根源。〔6〕常:经常。〔7〕妙:微妙的意思。〔8〕徼(jiSo):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的意思。〔9〕玄:深黑色,指玄妙深远,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0〕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处用来比喻宇宙万物唯一原“道”的门径。
◎拓展阅读
道教的起源
一种可能是起源于古代的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东汉时期被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出现之后。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已〔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3〕已。故有无相〔4〕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5〕,高下相倾〔6〕,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7〕,行不言之教,万物作〔8〕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9〕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是美好的,那么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的之所以是善良的,这样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因此,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借以自恃,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他成就了功业而不居功,所以才无所谓失去,他的功绩也从此永存不朽。
◎原文注释
〔1〕斯:则,就。〔2〕恶已:恶,丑。已,通“矣”。〔3〕不善:恶。〔4〕相:互相。〔5〕形: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6〕倾:充实、补充、依存。〔7〕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是道家所推崇的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不同于儒家所说的圣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处,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妄为行事。〔8〕作:兴起、发生、创造。〔9〕弗:不。
◎拓展阅读
道教徒
中国的道教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记载,“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上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他们大多被称为“居士”或“信徒”。
不尚贤
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2〕难得之货〔3〕,使民不为盗〔4〕;不见〔5〕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6〕其心,实〔7〕其腹,弱〔8〕其志,强〔9〕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10〕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产生互相争夺之心;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民众不产生偷窃之心;不显露使人产生占有欲望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在于使人们头脑简单,在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使人们的志气柔韧,使百姓的筋骨强壮,使人们永远没有狡诈心机,没有争盗欲望。这样一来,那些自认为有才智的人也不敢用才智去争名争利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办事,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过上安静和谐的生活。
◎原文注释
〔1〕尚贤: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2〕贵:贵重。
〔3〕货:财物。
〔4〕盗:窃取财物。
〔5〕见(xiSn):通“现”,出现,显露,此为显示、炫耀的意思。
〔6〕虚:空虚,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空虚。
〔7〕实:使……填饱。
〔8〕弱:“弱”字为老子学说的特用之词,具有正面的意义,不能按现在的字义去理解。弱,是指使其心志柔韧。
〔9〕强:使……强壮。
〔10〕敢:进取。
◎拓展阅读
外丹与内丹
二者同属于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道术内容。其中,外丹是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成的能够使人“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它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自金元以后,内丹之术逐渐盛行,其渊源甚至可以上溯至战国时代。内丹术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曾有过很大的影响。
道冲
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2〕。渊〔3〕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4〕,解其纷〔5〕,和其光〔6〕,同其尘〔7〕。湛〔8〕兮似或存〔9〕。吾不知谁之子,象〔10〕帝之先。
“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的。它时常保持空虚,好像永远不会满溢,虽是那样的深不可测,却是万物的本源。消磨自己的锐利、锋芒,排解自己的纷扰,隐蔽、调和自己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之中。它无形无象、隐没不见,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何物所生,但似乎是产生于天地开创之前。
◎原文注释
〔1〕冲:一作盅,器物虚空,比喻空虚。马王堆本作“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2〕盈:满,引申为尽。〔3〕渊:深远。〔4〕挫其锐:挫,消磨,折去。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5〕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6〕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7〕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说的都是道本身的属性。〔8〕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记载,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9〕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兮”,形容“道”若无若存。〔10〕象:似。
◎拓展阅读
《太平经》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神秘的气化学说;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协调共处;阴阳五行的灾异说;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在《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中,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其中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