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当我们展望2050 年时,我们毫无头绪,我们不知道那时候的军队会是怎样的,行政机构会是怎样的,就业市场会是怎样的?也不知道那时候的商业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那时的生态资源又面临着怎么样的情况?
凯文·凯利 |《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作者
托马斯·J.萨金特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贾斯汀·卡塞尔 | 人工智能女王
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 | 《从0到1》作者
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古今中外,有无数人用各种形式问出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对现实感到焦灼忧虑。
作者用了2年时间,对12位精英进行了深度采访。从“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这一问延伸开,主要关注当下的一众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如区块链的前景、人工智能的未来、虚拟现实、“灰犀牛”、财政和货币政策、传统零售业的转变、中国在未来经济中地位等。
12位受访者均为在各个领域活跃的世界级专家学者和业界大咖,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三部曲作者凯文·凯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等。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人类和今日的简史
“人类发明了神,历史的画卷就此展开。而未来,人类成为神,历史终结。”
这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他把它写在个人网站的首页,他也把它写在了送给我的《人类简史》一书的扉页上。用这句话来总结尤瓦尔·赫拉利两本让他声名鹊起的专著,再合适不过。第一本书,便是《人类简史》。2014 年,《人类简史》英文版出版,随后即被译成将近50 种语言,畅销全球——《星期日泰晤士报》将其评为半年最畅销简装图书,《纽约时报》则将其评选为年度畅销书。这本书视野宏大,从10 万年前生命发迹、5 万年前的认知革命讲起,到人类如何一步步精通认知逻辑、发展出结构化的社会,成为顶级食肉动物,并伴随着农业革命和更晚近的科学、工业革命,逐渐主宰整个地球。在赫拉利看来,金钱、帝国和宗教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他在这本书中做出隐喻:人类已经成为神,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创造新物种。
第二本书,《未来简史》,是在阐释后半句话。它揭示了生物科技革命之后的世界。未来,人类将面临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在书中,尤瓦尔·赫拉利做出断言:“未来,只有1% 的人将完成下一次生物进化,升级成新物种,而剩下99% 的人将彻底沦为无用阶级!”他在接受《观察家报》访问时,更是说出了“我们所知的智人,将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后消失”的预言。这本书一度在西方学界、科技界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极为欣赏,有人却不屑一顾。例如《卫报》刊登哲学家盖伦·斯特拉森对这本书的批评:粗略、夸张、耸人听闻。《华尔街日报》科学记者查尔斯·曼(Charles C. Mann)则不留情面地总结:充满新鲜但通常没有经过论证的断言,像是宿舍会议的产品。但这些批评,并未阻挡《未来简史》风靡全球。在2015 年率先以希伯来文出版后,这本书很快被各国引进,而中文版则成为继希伯来文、英文后的第三个译本,在中国卖出了150 万册。
这两本“简史”,让尤瓦尔·赫拉利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学术红人。2016 年4 月,我第一次在猎豹2016 年CONNECT 大会上见到他。他做了一场名为“数据宗教的崛起”的主题演讲,与傅盛的对谈,则被冠以“科技与人类的未来”之名。人们为他的发言激动万分。
所到之处,人潮环抱,媒体追逐。
2017 年7 月,尤瓦尔·赫拉利再次来中国“传教”。从7 月6日到11 日,他从北京、上海到杭州,连续参加多个大型论坛。人们购买近千元的门票前来听他的一席发言,IT 界、科技界的“大佬”纷纷以与他对谈、辩论为荣。不仅在中国,仅在2017 年一年间,尤瓦尔·赫拉利就在美国、德国、英国、以色列、法国参加了多场商业演讲与论坛。我也在达沃斯论坛等多个场合见到过他。而他根据《人类简史》改编的英文在线免费课程,已有超过10 万人收听。
“你有想过自己会成为摇滚巨星般的学术明星吗?”在一次会议茶歇时,我问他。尤瓦尔·赫拉利耸耸肩,不置可否。
对他而言,“走红”绝不会是偶然事件。1976 年2 月,尤瓦尔·赫拉利生于以色列海法市一个世俗的黎巴嫩裔犹太家庭。17 岁时,他考入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研究中世纪历史和军事史。2002 年,他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几年,他继续从事历史
学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他的身份仍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终身教授。一路正统而扎实的历史学学术训练,让尤瓦尔·赫拉利很快成长为学界瞩目的新秀。2009 年和2012 年,尤瓦尔·赫拉利两次荣获波龙斯基创意奖(Polonsky Prize for Creativity and Originality)。
推荐序
自序
01 凯文·凯利:
未来来客
来自未来的挑战 / 006
技术最为强大 / 007
再过一代人,中国就会有真正的创新 / 009
人工智能不可能消灭人类 / 011
去中心化的力量依然强大 / 015
媒体的新商业模式 / 017
数字化将促进慈善发展 / 018
未来学家的未来 / 020
终极之问 / 021
对话手记 / 022
02皮埃罗·斯加鲁菲:
我不害怕人工智能,我怕它来得还不够快
中国需要“破坏性创新” / 030
传统媒体必须拥抱变革 / 032
“奇点”是个笑话 / 034
智能的生命比智能的机器更值得担忧 / 037
区块链颠覆世界 / 041
终极之问 / 043
对话手记 / 045
03 奈斯比特夫妇:
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输出中国文化
中国模式极具竞争优势 / 052
多中心的世界,中国是主角 / 056
“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发展的发动机 / 058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 061
教育改革,才能支持中国的创新 / 064
终极之问 / 066
对话手记 / 068
04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人类和今日的简史
人工智能将改变银河系 / 076
权威向算法转移 / 077
人工智能将让人类“下岗” / 080
终身学习,是无用阶级的解药 / 083
终极之问 / 087
对话手记 / 089
05 亚力克斯· 塔普斯科特:
区块链将彻底改变商业生态
消灭中间人 / 095
颠覆企业运作模式 / 097
立即拥抱区块链技术 / 098
机遇属于所有人 / 100
终极之问 / 101
对话手记 / 102
06 马丁·沃尔夫:
全球化的新舵手——中国
重视反全球化的可能性 / 110
寻路中国 / 113
解析中国评级展望下调 / 117
终极之问 / 118
对话手记 / 120
07 米歇尔·渥克:
驾驭灰犀牛的艺术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 128
中国的“灰犀牛”是什么? / 130
人工智能是实体经济的“灰犀牛” / 131
多元决策避开“灰犀牛” / 132
终极之问 / 134
对话手记 / 135
08 托马斯·J. 萨金特:
健身房里永葆青春的诺奖经济学家
今天最重要的两件事 / 142
宏观经济学总在与时俱进 / 143
“理性预期”仍指导经济政策 / 146
创新将继续释放中国经济活力 / 147
人工智能和经济学 / 149
终极之问 / 151
对话手记 / 153
09 乔·韦曼:
从云经济学之父到新零售教父
云——重要的战略资源 / 160
云端和地面的行业战争 / 162
从云经济学到新零售战略 / 165
永恒的创新 / 168
中国应该做什么? / 169
终极之问 / 172
对话手记 / 173
10 彼得·蒂尔:
审视科技、商业、未来的哲学
理解《从0 到1》 / 180
中美创新环境对比 / 182
培养创业者 / 184
下一个浪潮 / 185
终极之问 / 187
对话手记 / 189
11 戴安娜·柯伊尔:
经济学家和高尚的学科
经济学的历史与未来 / 195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的GDP / 199
美国反全球化的短视 / 201
女性的突围 / 202
终极之问 / 203
对话手记 / 204
12 贾斯汀·卡塞尔:
人工智能女王眼中的人类未来
只打造与人合作的人工智能 / 212
展望人工智能产业化 / 215
女孩,科技帮助你们打破玻璃天花板 / 217
中国和创新 / 219
终极之问 / 222
对话手记 / 224
致谢 / 226
这本书中的所有的谈话,都贯穿着一个“之问”:明天会好吗?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问句,更是一个看清今天、看懂明天的方法。这本书里对话的12位人类思想家,每个人都站在思想学科的厚重根基上,为此问题,给出答案。
——著名财经作家,巴久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 吴晓波
世界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巨大机遇。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和网络化事物,包括机器人在内,正在改变着全球文明的结构,使社会、文化、法律、商业和政府发生结构性转变。李大巍先生拥有独特的能力,能够将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东方和西方、电子设备的硬件与人类的湿件、先人古老的智慧与全球学术界的新知识,并据此回答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如何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路口,李大巍是有资格回答这一问题的人。
——云经济学之父 乔•韦曼
李大巍是新科技领域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对人文学科也造诣精深。拥有一本专注于科技如何改善世界的书是很重要,获得不同领域学者的意见也很重要,因为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视角。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可以为我们做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确保科技为我们所用,有创新和跨界精神的作者创造性地融合各种想法,为当代研究提供独特视角。
——硅谷精神布道师 皮埃罗•斯加鲁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