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罢问君三语,新老交锋激辨十大时政热点
三言两语道破,讲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别具一格的中产阶层观察视角
宏阔冷静的国际大势精辟分析
中国向何处去,本书带来全新思考
认清世界大势,作者做出准确预判
与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郑永年先生对话,是一场愉快的求知之旅,也是一场双向激发:提问与回答互相激发,不同年代人、不同学科视角互相激发,国内经验与海外观察互相激发。
本书的对话从“中美贸易摩擦暴露了什么问题”谈起,蔓延至大国关系的前世今生;“中国是否还应当韬光养晦”的问题,则勾连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迁。“国进民退”“中产焦虑”“执政党的转型与绩效合法性”“中国2000年和近40多年来的治理资源”等等,这些舆论场和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此次对话均有深入辨析。
中国向何处去?这本著作将带给你全新的思考。
第一编 天下
1 中国与世界:体量变化引发的连锁反应
穷的时候,你对外面世界没什么影响,别人不怕你,甚至同情你。今天外在世界对中国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变化太大、变得太快了。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他们对世界形势的 准确判断,都来自科学分析。
2 作为“最大变量”的中美关系:冲击压舱石
美国精英的共识是要给中国压力。美国不需要跟中国发生热战、军事冲突。你只要返回贫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停滞,对我不构成威胁,中美就不会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不要把西方市场只理解成“卖货”。更重要的是技术市场,这是非西方市场无法向中国提供的。
3 中国今天还需要“韬光养晦”吗
我并不觉得中国背叛了韬光养晦原则。今天韬光养晦的行为方式肯定跟邓小平时代不一样。不对韬光养晦做与时俱进分析,是很迷惑人的说法。
地缘政治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是老思维。我判断中美热战不可能,但要避免触发冷战。
第二编 社会
4 经济与法治:从“国进民退”的争论说起
“中国模式”究竟是什么?我说的中国模式和国内学者的不一样。
法治的根基是社会力量的对比。
有恒产者有恒心,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大了,绿水青山、法治什么的就都有了。
5 中产之焦虑:中国会否迎来自己的“进步时代”?
看看资本主义发展史,经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就要进行社会改革。
可以说,中国的长远前途取决于社会改革的程度。
不要把“均贫富”的责任都推给政府,企业家应当主动转型。
要警惕精英阶层的“城堡”心态。
6 改革切口何在:哄抢蛋糕的时代远未到来
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主要矛盾。
要直接改变既得利益、虎口夺食很难,更切实的方法是创造更多空间。
中国人均GDP才1万美元左右,距离“亚洲四小龙”都有很大差距,做大蛋糕仍是重中之重。
一个国家富起来不容易,穷下去是很快的!
7 舆论场里的多元思潮:民族主义与未来社会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
互联网提供了赋权,但要警惕它变成反智的工具。
第三编 执政
8 开放型政党:绩效合法性与科学决策
在东亚文化里,“发展合法性”远比“选举合法性”’更重要。
决策要科学,必须把政策决策与政策研究分开。
9 治理复杂社会:集权、分权和干部责任
过分分权,山头林立;过分集权,唯上主义。
上收财权,也要相应上收责任。
治理复杂社会需要高度专业性。
10 传统资源汲取:从两千年到四十年
两千年的大传统、现代以来的中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小传统。
决策、执行、监察,“新三权”各自的边界在哪里?
政治需要妥协,妥协也是艺术。
40多年了,现在依然特别需要放下分歧,“团结一致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