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Sakyamuni myth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0127097
  • 作      者:
    赵艳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赵艳,博士,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希腊与拉丁语系访问学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神话学研究。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古希腊思想在加缪作品中的延伸》《原欲与理性:希腊文化精神的双重维度》《西西弗斯——荒诞的精神隐喻》《青藏高原藏族民间宗教信仰生态意识的思考》《渗透与浸染: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因素》《关于神话与原始宗教信仰的学术反思》等学术论文多篇。主持高层次人才(博士)项目“印度佛教神话在丝路的流变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佛传是在希腊神话与传记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长于叙事、神话色彩极其浓厚的经典,偏向于借助人物生平表达信仰观念。佛传文本不仅在横向上表现了释迦牟尼神话同一内容的多样性特点,而且在历史纵向上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和复杂的发展脉络。

本书以佛传文本为基础,以“八相成道”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将释迦牟尼神话分为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四个主要部分,其中涉及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情节。成功还原释迦牟尼从拥有“人性”到被赋予“神性”,从历史人物转变为神话人物的全过程。

除了对神话文本的深度解析外,作者广泛搜罗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犍陀罗、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众多佛教造像、石窟壁画等艺术瑰宝,图文并茂,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了释迦牟尼神话中描绘的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梵天与帝释天:释迦牟尼奇异诞生的见证者

梵天(Mahābrahman)与帝释天(Śakra)在释迦牟尼诞生神话中具有特殊意义,树下诞生、七步宣言、灌浴太子的关键性时刻都有梵天和帝释天的在场,可谓是释迦牟尼奇异诞生的见证者。

梵天最初出现吠陀、奥义书时代,是婆罗门教的神祇。《吠陀》中的梵天还不具有神格,仅仅是非人格化的、哲学抽象的最高存在“梵”(Brahma),是祭司念诵真言时所具有的一种神秘之力、绝对之力。《百道梵书》中的梵天已经升格为宇宙的原初,是诸神的创造者。《奥义书》中梵天完全被神格化,是万物的创造者。印度教神话中,梵天为世界的创造者,与持世者毗湿奴和毁灭者湿婆并称为三大主神,创造、保护、毁灭,就此体现了印度人所认为的宇宙法则。

虽然,梵天位列三大主神之一,但他始终依附于湿婆与毗湿奴,并未成为宗派之崇拜主神。原因在于,他是从躺在千首蛇舍湿身上,进行闭目沉睡的毗湿奴的肚脐上开出的莲花中出生的;梵天是从梵书、奥义书中的“梵”演变而来,正是这种形而上学思辨中的梵制约着宗教神话中的梵天。

早期佛教虽然反对婆罗门教的天神至上,但是并不否认天神的存在,诸天神是一切有情众生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释迦牟尼神话中吸收梵天为护法神,成为三界中的色界天主。“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 并分为:梵众天(Brahmakāyika),梵辅天(Brahmapurohita),大梵天(Mahābrahman),“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之王。因为梵天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

帝释天,梵文名为“释迦牟尼提桓因陀罗”(Devānām indra),意为“天神中的因陀罗”,略称为释提桓因。居须弥山之顶的帝释天宫,统领其它三十二天,是欲界忉利天之主,是释迦牟尼神话中最活跃的神。阿修罗是帝释天的天敌,《杂阿含经》记述,释迦牟尼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告诉诸比丘,有一次,阿修罗与帝释天之间发生鏖战,“天帝释军坏退散,极生恐怖,乘车北驰,还归天宫。”在须弥山下道经丛林时,遇到许多金翅鸟子,帝释天心生怜悯,告御者言:“可回车还,勿杀鸟子……宁当回还,为阿修罗杀,不以军众,蹈杀众生。”结果,“阿修罗军,遥见帝释,转乘而还,谓为战策,即还退走,众大恐怖,坏阵流散,归阿修罗宫。”释迦牟尼于是常常赞叹帝释天的慈心功德。 帝释天在释迦牟尼神话中成为释迦牟尼的守护神和践行“佛说”的典范。

“梵天帝释并日月,十方诸佛悉鉴知。” 梵天与帝释天始终是既对立与互补的关系。一个统领欲界,一个统领色界,欲界为具有爱欲和食欲的有情者居住,色界为摆脱爱欲与食欲的有情者居住。梵天是将宇宙的真理神格化了的神,占据着作为精神界主的地位,具有行者的形象;帝释天是充满活力的战士,也被称为支配世俗世界的众神之王,具有王者式的形象。 因此,在释迦牟尼神话中梵天与帝释天作为释迦牟尼之左右护法,象征着“行者”与“王者”,“精神”与“世俗”的相统一。

 

 

 

灌浴太子

中国古代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出现了关于“沐浴”的记载。西周时期,将“沐浴”作为斋戒之礼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巫师与祭祀者在祭祀神灵,以期获得庇佑祛除灾祸时,不仅要求进食荤食,而且要求沐浴净身。秦汉之际,“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沐浴习俗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种礼仪制度,并被固定了下来。

“沐浴”在古代有其特定的含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水部》中对此有详细的解释,“沐,濯发也,从水木声。”“浴,洒身也,从水谷声。”可见,“沐”与“浴”是对身体不同部位的清洁。《周礼注疏·女巫》中云,“经直云浴,兼言沐者,凡洁静者,沐浴相将,故知亦有沐也。”“沐”与“浴”连用的情况,最能概括的是从头到脚的清洁方式。

古代印度的国王即位或者册立太子时,以四海之水,灌于王顶之上,谓之灌顶(Abhiṣecanī)。梵文的灌顶即有“驱散”“注入”“授权”之意。灌顶仪式不仅含有祝贺之意,而且意味着王权的授予。

受古代印度灌浴习俗的影响,释迦牟尼诞生之时,灌浴全身。成年后出家苦修六年无果后,入尼连禅河,沐浴全身。通过身体上的沐浴洁净,达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以至于进入了永无垢染的境界。《大般涅槃经》记述,大善见王在讲述自己的前世时曾提及,“我于往昔八万四千岁而为婴儿,八万四千岁而为童子,八万四千岁为太子,八万四千岁为王,然后得成转轮圣王。”如此种种,使得沐浴的涵义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沐浴与佛教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渊源关系。

佛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闍梨(karmacarya)位时,必须经本师以水或醍醐灌洒头顶。不仅表示诸佛的护念与慈悲,也表示佛行的崇高。因此,释迦牟尼诞生后的“灌浴”,不仅意味着印度古老的灌顶仪式的传承,象征权力的移交和接管;同时也意味着新生、重生。圣子耶稣也是“重生”的,约旦河水的洗礼给他以精神上的新生;埃及法老为了获得神性,也要举行第二次神秘受孕和出生的象征仪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为获得神的不死性,过继给了第二个母亲——赫拉。“灌浴”以充满仪式感的方式确立了释迦牟尼的神格形象。

根据诸多释迦牟尼的神话文本,对释迦牟尼太子诞生后灌浴过程有详尽描述,灌浴参与者有龙王兄弟、梵天和帝释天、九龙、四天王、诸天人等。灌浴者多为龙王,《修行本起经》中为龙王迦罗和欝迦罗二兄弟,《普曜经》明确为九龙。

 

从释迦牟尼神话中灌浴太子的图像来看,犍陀罗地区的图像中为释迦太子施洗者均为梵天和帝释天。收藏于白沙瓦大学考古博物馆的“灌浴太子”浮雕(如图2-54所示),裸体的释迦牟尼小王子站于三脚台几之上,螺髻梵天与戴冠帝释天手持宝瓶,将泉水从太子头上淋下。在另一座犍陀罗地区的“灌浴太子”浮雕中(如图2-55所示),为太子灌水洗浴的仍然是梵天与帝释天,但是又有两位侧身跪坐服侍太子洗浴的天人,梵天与帝释天两侧也有两位合掌祈祷的天人,从数量以及戴冠的形象上来看应该为四天王。如图2-56所示的浮雕“灌浴太子”中,很明显为太子施洗沐浴的是梵天与帝释天。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释迦牟尼神话的形成

第一节 释迦牟尼神话的文本

第二节 释迦牟尼神话图像的源流

第二章 诞生

第一节 托胎灵梦与六牙白象

第二节 树下诞生与奇异诞生

第三节 七步宣言与数字“七”的隐喻

第四节 灌浴太子与释迦牟尼神性身份的确定

第三章 降魔成道

第一节 降魔成道的文本与图像

第二节 降魔成道中的苦行相

第三节 降魔成道中的地神形象

第四节佛魔相对的二元世界

第四章 初转法轮

第一节 初转法轮及其象征意义

第二节 释迦牟尼的转轮圣王与太阳神形象

第三节 舍卫城神变与千叶莲花

第五章 涅槃

第一节 涅槃的含义与窣堵波的符号象征

第二节 圣树崇拜

第三节 释迦牟尼涅槃的象征意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