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锺书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631510
  • 作      者:
    林舟唱晚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产品特色
作者简介

林舟唱晚,

知名媒体撰稿人、文学研究者。潜心文学事业近十年,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几度成为媒体头条热文。

展开
内容介绍

她是温婉从容的一代才女,他是学贯中西的博学鸿儒;他们的才情卓然于世,他们的爱情珠联璧合,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杨绛和钱锺书两位先生,从清华初遇的一见钟情,到新婚前往巴黎留学,之后回国工作……两人始终相伴,面对岁月颠簸,他们的爱情从未变质,彼此成为了对方的支撑和力量。他们的一生满身风雨,几多沉浮,却始终乐观豁达;从青丝到白发,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在他们心中,彼此永远是zuihao的归处。

展开
精彩书评
  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
  ——国学大师吴宓
  
  钱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里面zuihou一个风雅之士。他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不但半点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而且避之唯恐不及。钱先生自负有之,但很有分寸。
  ——历史学家余英时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杨绛)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十分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作家周国平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作家黎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相遇,蔷薇新瓣浸醍醐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杨绛《我与钟书》
  01 少年锦时
  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小桥流水人家,杏花微雨江南。无锡,北倚长江,南傍太湖,自古就是文化名城。它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积淀,培养出了无数才子佳人。风在这里停留,雨在这里驻足,这里的一切都让人魂牵梦萦。
  沿着时光溯洄,穿过一座座斑驳的石桥,走过一条条青石板小巷,看着年年花开花又落,我们停留在一座院落前。那是1910年初冬的钱家。
  正是11月下旬,凉风吹着泛黄的落叶在空中飞旋,一个男婴的啼哭声打破了静寂。婴孩的出生,让钱家人上下喜笑颜开,扫去了这个季节的荒凉与冷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人生。这个婴孩便是钱钟书。
  钱氏家族是无锡本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其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吴越王钱镠时代。据史书记载,钱镠十分宠爱自己的王妃,曾写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诗句,表达对王妃的思念之情。看来,钱氏家族的文人气质,从那时起就得以显现。
  钱钟书甫一出生,便因长房无子,被父亲钱基博过继给了兄长。正巧,有亲友送来一本《常州先哲遗书》,伯父便给婴儿取名“仰先”,字“哲良”,寓意敬仰先哲。周岁抓周时,小仰先在一堆物件中抓住了一本书,便改名“钟书”,从此跟书结下一生情缘。仰先也随之成为乳名。钟书十岁左右,父亲钱基博觉得儿子好发议论,还喜欢臧否人物,便给他改字“默存”,希望他能含蓄内敛。
  小钟书四岁时,由伯父教他读书认字。伯父对他宠爱有加,管教宽松,父亲钱基博看在眼里,内心很是焦急。两年后,父亲找到一个机会,同伯父商议送他去上学堂,小钟书这才考入当地秦氏家族开办的秦氏小学。谁承想,才读了半年,他就生病了。伯父心疼他,留他在家读书。钱氏家族对西洋文化有些抵触,所以,钱钟书读的都是《尔雅》《论语》《孟子》之类的国学典籍。后来长大一些,他也会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济公传》等古典小说,无论雅俗。
  小孩子读书,喜欢看故事,更喜欢把有趣的人物和情节讲给周围的小伙伴听。钱钟书就常常给弟弟妹妹们讲他从书本中看来的故事,连书中兵器的样式和数量都描述得一清二楚,讲到兴致高时还会手舞足蹈。不仅如此,钱钟书还擅思考,小小年纪便琢磨:“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他想,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肯定打不过孙悟空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他今后融贯古今中外的书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只觉岁月漫长,后来才发现,倏忽之间,已是十年时光。
  1920年,清政府已灭亡多时,钱家人也顺应时代,让钱钟书及其堂弟钱钟韩考取新式小学,便是东林小学。东林小学前身是著名的“东林书院”,创立于北宋年间,那副激励了许多读书人的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出自此间书院。1901年,东林书院由清光绪朝廷改设小学堂,后又改名东林高等小学堂。伴随着那副千古名联,无论外界怎样风吹雨打,读书声都不曾中断。许多后来的知名学者,都是在此开启了最初的学海生涯,除了钱钟书,还有社会学家陈翰笙、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进入东林小学后,钱氏兄弟文史课程极为出色,但算术课程就跟不上,还得补考。
  兄弟俩上学没多久,伯父钱基成就因病去世了。伯父不仅是钱钟书的启蒙老师,还扮演着慈父的角色。伯父在世时,常带着小钟书到处闲逛,有时去郊外踏青看湖光山色,有时去酒楼尝鲜吃各式菜肴,有时去茶楼静坐听评书戏文,还会帮他租小说,比如《七侠五义》等被多数家长视为闲书的通俗小说。自然风光、社会民俗,以及说书人口中和通俗小说里光怪陆离的故事,使小小的钱钟书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
  在伯父的宠爱下,小钟书淘气又活泼,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人世间最悲痛的莫过于离别,而伯父的去世是永远的离别。初通人事的钱钟书悲痛不已,写了《题伯父画像》一文。全文不到两百字,用文言写成,开头几句为:“呜呼!我亲爱之伯父死矣,不得而见之矣。可得而见者惟此画像耳。”这是我们能见到的他最早的文字。文笔稍显稚嫩,却情真意切,哀伯父之不可复生,读来令人心有戚戚焉。
  此后,钱钟书依然跟大伯母住在一起,生父钱基博接管了他的教育。钱基博是有名的国学大师,他指导钱钟书继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钱钟书开始接触西洋文学,读了梁启超翻译的《十五小豪杰》,觉得有些乏味;但是读了《林译小说丛书》,觉得十分有趣,从此迷上了西洋文学。他曾在晚年撰文:“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可见,林纾翻译的小说对他影响至深,这也激发了他要学好英文的决心。学好英文,便可以痛快淋漓地阅读西方小说。
  就读东林小学时,钱钟书的作文水平虽不得父亲满意,在同龄人中却是佼佼者。有晚一届的校友姚方勉先生回忆,学校草庐后的走廊里,设有学生成绩揭示处,钱钟书的名字常常在列,“作文篇篇都是好文章”。
  一代才子,在温润的江南小城,文采初露。
  钱钟书特别调皮。一次雨天,他穿着伯父的钉鞋上学。路上有很多青蛙,蹦来蹦去,呱呱叫着。他便脱下鞋,捉了青蛙,装满鞋子。待到教室后,他把钉鞋放在书桌下。老师来上课时,青蛙爬得教室里到处都是,钱钟书手忙脚乱地边抓青蛙,边往鞋子里塞。可是,不一会儿,青蛙又跑了出来。他的小学时光,就伴随着这样那样的趣事,在懵懂中结束了。
  1923年,钱氏兄弟小学毕业,双双考进苏州桃坞中学。桃坞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是一所教会中学,师生在校内皆用英文交流,钱氏兄弟就读于初中部。
  苏州是一座比无锡更灵秀的城市,河道绵密,古镇众多,随处可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美景。
  在桃坞中学,钱钟书依然发挥着国文科目的优势,数理课程也依然不理想。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中英文作文竞赛,高中、初中学生都可以参加。入校不久,钱钟书在中文竞赛中获得第七名,这对一个初中新生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可以说前所未见。据传,到后来,钱钟书已经常居榜首,罕有人撄其锋芒。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他的同学叶谦吉先生回忆,有一次,他看到钱钟书没画好解析几何图,便说:“这种图交上去一定不及格。我来帮你画,保证你得甲等,你帮我写中文作文。”钱钟书开心地应许了,最后两人都得了甲等。叶先生可能也觉得有趣:“没想到一辈子唯一的‘作弊’,竟是和大文豪钱钟书合谋而为。”
  在教会学校,最大的好处就是英文进步迅速。英文交谈、英文演讲和英文写作,英文充斥着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钱钟书的英文基础是在桃坞中学打下的。
  对一个喜爱读书的少年而言,求学时光安静美好,也难免有些许惨痛的回忆。
  有一年暑假,钱氏兄弟从苏州回到无锡家中,当时任教清华的钱基博也回到了家中。钱基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命兄弟俩各作一篇文章。堂弟的文章颇受钱基博夸奖,钱钟书却遭到了一顿痛打。他的文章不文不白,用字平庸,钱基博看后,非常不满,觉得是应付之作。《红楼梦》里,贾宝玉曾受到过父亲的一顿毒打,那时的钱钟书就如同贾宝玉一样,在各自的父亲眼里,大概都是不求上进、不读好书的顽劣少年。
  这次挨打,成为钱钟书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他从此开始发愤读书,作文有时嵌些骈俪,受到了父亲的赞许。他也开始学习作诗,父亲并未过多指导。1979年,钱钟书在美国访问,遇到夏志清先生时,曾自言:“初不知用功,曾给父亲痛打一顿。十五岁才知发愤读书。”父亲的严厉,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骄傲淘气的少年谦虚上进起来。
  不久,北伐军占领江浙沪一带,桃坞中学受到波及而停课,钱氏兄弟转入无锡辅仁中学。辅仁中学建于1918年,校名取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辅仁中学,钱钟书依然才名四扬,参加竞赛,得了国文、英文两个全校第一。父亲对他十分满意,偶尔会让他代笔写一些文章。及至考入清华前,他已经是父亲赏识的儿子,不复挨打了。
  故乡,是一个人最初的牵绊,也是一个人灵魂最深处的烙印,它是血脉相连的一往情深。可大多数人都要离开故乡,钱钟书也不例外。来不及伤感,他就要北上求学了。
  从此,故乡再无春秋,只余冬夏。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相遇,蔷薇新瓣浸醍醐
少年锦时
杨家四女
春风十里
 
第二章·相思,如此星辰如此月
南北相隔
订婚典礼
同游北京
 
第三章·相约,永以为好共白头
庚款考试
永结白头
新人琐事
 
第四章·相伴,新婚宴尔渡重洋
牛津时光
爱的结晶
思乡情切
 
第五章·归来,山河破碎风飘絮
烽火连天
不再生离
《围城》问世
 
第六章·北上,九蒸九焙尽煎熬
重返北京
思想「洗澡」
下放干校
 
第七章·团圆,德馨满屋著华章
风停雨住
各自耕耘
硕果累累
 
第八章·零落,沧桑岁月终难逃
时光催人
钱瑗离世
钟书亦走
 
第九章·独坐,梦里不知身是客
陋室德馨
梦里梦外
笔耕不辍
 
尾 声
 
钱钟书、杨绛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