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1706468
  • 作      者:
    杨云彦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9
收藏
编辑推荐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克服诸多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自始至终成为人们讨论的核心问题,并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这已经不再仅仅是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全世界的生死存亡问题。本书既可作为该学科的教材,也可作为知识性读物。
展开
作者简介
  杨云彦:1963年9月出生。1979.9-1983.7: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3.9-1986.6: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9-1989.6: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生,获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1995.12-1999.4: 中南财经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破格晋升)、人口研究所所长 1999.5-2000.6:中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2001.7-: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湖北省八届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委、民盟武汉市委员会主委,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7),财政部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6),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人口发展及其怀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经济过程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本规律和辨证关系、评价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内容不仅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中已经成型的概念、体系、逻辑和理论,而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结合起来,旨在形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全书30万字,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内容新颖,可读性强,既可作为该不科教材,也中作为知识性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1.1  人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人类对自身发展前景关注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在马尔萨斯之前,主流的观点认为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象征,人口的增长受到鼓励,可以将这一阶段看作是乐观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时代。重商主义者,无论是英国的托马斯·曼(ThomasMan,1571—1641),还是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d,1619-1683),都认为随着国家的人口增加,国家征收的贡税也增多;人口多,国内生产的商品多,用于出口的商品也就多,因而能换回外国货币,即金银也多;人口多,兵源丰富,可以用武力去占领殖民地,从殖民地获得更多金银,掠夺更多的财富。英国的托马斯·曼认为,人口密度大、人口众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生产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如果人口数量过少或不足,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利的。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1694-1774)强调人口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主张采取稳定农村人口和鼓励农村人口增长的政策,这一观点构成其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但是,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变,以及人们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人口增长的合理性受到怀疑。由马尔萨斯开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口自身的增长以及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给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现代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在马尔萨斯所处的年代,英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以手工为主的作坊工场手工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机器大工业排挤了工人、小生产,使大批工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陷于贫困、破产境地,大批失业人口流落街头,社会矛盾十分突出。马尔萨斯把这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归因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正常比例被打破,是所谓“人口法则”在发挥作用,并认为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产量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过剩是“绝对过剩”。因此对人口增长和人类前景持悲观态度。对这种悲观主义的“人口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人口发展经历了若干重要的变化,40年代末50年代初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新一轮对人口增长前景持悲观态度的理论思潮;而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
  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使人们能更加理性地分析自身的繁衍行为;战后日益加强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趋势,则为人口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总的来看,从二战以来的半个世纪是人类对自身发展高度关注的时期,也是人口经济学走向成熟的阶段。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中,人口经济学是较早起步、其理论和方法比较完备的分支之一。人口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经济关系,阐明人口经济运动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张纯元等,1983:1)。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自经济学领域,在传统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内,人口经济研究始终将人口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于人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被当作一个外生变量,因此,在主流经济学中人口经济学长期处于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有一位人口学家注意到,如果什么时候所谓的“人口问题”受到了特殊的关注,那么一定是社会经济的其他部分,而不是人口出了问题(安川正彬,1977)。确实,我们发现人口学的若干高潮或进展大多是在某种社会性的危机或人类发展的重要关头取得的。而且,与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耗费终身心血研究的主流经济成果湮没于漫漫时光中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在人口研究方面的“副产品”,往往青史留名,流传后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证明了人口经济学在人类命运前途问题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1.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表层的资源分布和环境状况。环境改变明显提高了人类福利。例如,人造环境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降低了发病概率,人类可以更健康地生存更长的时间;人们跨越空间、快速旅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可以享受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但这些变化明显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
  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人类将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关注从单纯的人口与经济关系扩展到人地关系、资源的稀缺性和有效利用,环境问题等。在人类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浪潮,每次浪潮分别集中于不同的主题(Ruttan,1993),如下页表1.1所示。
  
  2.14  “过剩人口”与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剩人口”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原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全集,卷24:44)二者之间就必然形成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关系就是生产的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时,生产技术构成变化迅速,生产的发展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数量增长较快、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提高,就会出现劳动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归根到底是人口与生活资料再生产条件相比的过剩,亦即人口与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相比的过剩。马克思认为,“马尔萨斯愚蠢地把一定数量的人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硬联系在一起”,其实,过剩人口“同并不存在的生存资料绝对量根本没有关系,而是同再生产的条件,同这些生存资料的生产条件有关”(全集,卷46下:108)。马克思还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过剩人口是生产力不足造成的,这些过剩人口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的过剩完全不是由于生产力的不足而造成的,相反,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所以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全集,卷8:619)。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理论的先导,第一个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他1845年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阐明了经常存在于资本主义劳动市场的失业的工人后备军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根据李嘉图的旧机器论和机器排除说的观点,对过剩人口的形成过程作厂以下的说明。如果把劳动力人口的增加限制到资本积累水平以下,就会促使劳动力供给减少一劳动力的价格昂贵一使用机器一流动资本向固定资本转化,其结果人为地形成人口过剩。这样的人口过剩并不是生活资料不足的产物,而是由于对劳动的需求不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理论与恩格斯的过剩人口论相结合,发展了相对过剩人口论与产业后备军的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构成有两重含义,首先,从价值来看,资本是由不变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可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亦即工资总额的分配比例来决定的。另一方面,从生产原料来看,是根据生产资料(机器及其他生产设备等)的量与劳动量的比例来决定的。前者是资本的价值构成,后者是资本的技术构成,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把由技术构成决定,又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的积累而变化,资本积累既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同时也是它的前提条件。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来说意味着生产资料相对增加,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上升就是与可变资本部分相比、不变资本部分不断增大(即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度化),这意味着雇佣劳动力的必要工资总额相对减少(绝对量是增加的),而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部分相对增大。
  于是,随着总资本的增大,劳动力增加,但其增长的比例不断减少,结果,就形成了失业的过剩人口。这种由于可变资本对不变资本的比例相对下降而产生的劳动力人口叫做“相对过剩人口”,表现为以下四种状态:(1)流动的过剩人口;(2)潜在的过剩人口;(3)停滞的过剩人口;(4)需要救济的贫民。流动的过剩人口是近代产业中的失业者,他们随着景气循环的局面反复出现暂时失业和暂时就业。潜在的过剩人口是由于资本主义渗透农业而产生的,他们经常等待着流向城市工业的时机。停滞过剩人口是现役劳动军的最底层,他们的劳动条件最差。最后的范畴是失业的工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绝对过剩人口。
  这样,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存在的条件之一。资本家为了资本增殖活动,自由地利用这部分过剩人口,形成可供他们随时榨取的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经济使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度化,其结果造成大批的失业者。通过对产业后备军的利用和榨取进一步促进资本积累,工人既是资本积累的推动力,同时又是牺牲者。而且,马克思的结论是:“这就是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并且同它的特殊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人口规律。实际上,每一历史的社会生产方式都有它特有的人口规律,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它,同它一起存亡,因此只具有历史意义。抽象不变的人口规律只对植物和动物来说才存在,而且还只有在这些植物和动物不受别人的影响的情况下才存在。”
  2.15  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关于“两种生产”的学说,对我国利: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口控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发展。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
第一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的演进
1.1  人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1.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表1.1  资源环境问题的三次浪潮
1.3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
专栏Ⅰ  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1.4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专栏Ⅱ  “世界环境日”主题
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和内容
1.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
1.6  本书的组织
第二章  人口增长与人中经济思想
第一节  世界人口动态
2.1  世界人口的增长
表2.1  世界人口的增长
图2.1  世界人口的增长
2.2  人口增长的阶段
第二节  古典人口经济理论
2.3  现代人口经济学的萌芽
2.4  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学说
2.5  魁奈的人口经济学说
2.6  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
2.7  大卫·李嘉图的人口经济思想
第三节  马尔萨斯人口论
2.8  马尔萨斯人口经济学说
表2.2  马尔萨斯人口级数
2.9  马尔萨斯人口论评述
第四节  凯恩斯人口论
2.10  凯恩斯人口观的两个阶段
2.11  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及其发展
2.12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
2.13  “两种生产”原理
2.14  “过剩人口”与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经济规律
2.15  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理论
第三章  微观人口经济学
第一节  生育率与家庭规模的经济与制度分析
3.1  微观人口经济学的范畴
3.2  孩子的成本和效用
专栏Ⅲ  中国孩子的经济成本
3.3  家庭规模的决定
3.4  制度分析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
3.5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方式
3.6  教育培训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人口迁移经济学
3.7  人口迁移规律
3.8  人口迁移的经济分析
3.9  迁移效应
第四章  宏观人口经济学
第五章  资源环境动态及其理论
第六章  自然资源系统
第七章  自然资源价格
第八章  自然资源评价与动态配置
第九章  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化管理
第十章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问题
第十二章  环境经济评价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经济管理
第十四章  灾害与生态经济系统失调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十六章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