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定慧初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9031946
  • 作      者:
    南怀瑾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展开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展开
内容介绍
  收录了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规、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
展开
精彩书评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本书收录了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某知名人士
展开
精彩书摘
  三、依文字。
  依先圣教言,如理而知,知实而行,或观或止,以戒以诚。丕说诠乎已言,幽理彰于未着。句破楞严,先型悟则。语阅玄沙,竟彻灵源。曰:依文字。古德曰:从文字得力者弱,盖幽虽渐着,理难彻忘矣。
  四、参话头。
  此法至易至简,至高至玄,胜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也。以言乎义,空生莫赞。此言乎慧,身子莫诠。摄上中下三根,普过未现三际。行者何修得闻此法?既闻此法,即得此法。既得此法,喻如金刚王剑,魔来斩魔,佛来斩佛,何坚而不摧邪?伊庵曰:是法也,穷未来际而不渝。知言哉!爰以六说,略尽其义。
  (一)话头之缘起。
  话头者,黄檗揭于前,妙喜倡于后,比来宗门下客言,趣乎人处,莫不竞尚话头。而古人一言一句,契机契理,息心忘心,发明大事之风,不必曰无,然亦渐寝也。原古人纯笃,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异域抉择,殊方趋诚,心摇摇于胜义,情殷殷而神一。孟子曰:是集义所生。集义而非,非话头,即话头。话头之义,实亦潜寓也。末法人情浅薄,集义既难,趋诚者少,而此法门,遂应运而诞也。旨哉!旨哉!千古不渝,人百其口,讵能罄赞。
  (二)话头之殊胜。
  当人果能直下荐取,探堂达寝,固无论也。其或未然,宁离功用。且谈功用者,不越止观。
  是法也,止观双运,遮照互通。止则沉掉皆破,观则体用齐彰。惧显而放遮以诠实,虑隐而拘照以明真。不沉不掉,无放无拘。人乎否邪?此观音人德之门,诸菩萨人德之明,三世诸佛、一切贤圣人德之门也。然则参法伊何,说如下支。
  (三)话头之参法。
  法本无法,无法亦法。今必依法,便摘古德参情数则似之,以新来学。黄檗运曰: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无?州云:无。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得大口也。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阙。到这里,说甚么阎王?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
  赵州念曰: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大慧杲曰:当人当以生死二字,贴在头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心知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亦不得;到这个境界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切莫放过,正好把一个话头,直截看下。看时不用博量,不得注解,不用分晓,不得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会,不得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得向师家说处领略,又不得掉在无事甲里,行时卧时,但切切提撕,提撕得熟,口议心思,都不能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莫滋味时,千万莫要退志,正是好消息到也。
  又:把一个话头,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待悟。若用意待悟,则谓我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甚么道理而已。
  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无?州云:无。此一无字,便是破生死疑情的刀子也。这刀子把柄只在当人手中,教别人下手不得,须是自家下手方亲。若舍得性命,方肯下手。反之,亦须在疑不破处,捱将下去,倘蓦然自肯,舍命一下便休,那时方信静时便是闹时的,闹时便是静时的,不着问人,自然不受邪师胡说乱道也。
  又:日用二六时中,不得执生死佛道是有,不得拨生死佛道是无,但只看个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无!如是参法,舍是无法,行人但行是法,无事不办,即名胜行、上行、梵行。可忽乎?
  (四)话头之歧路。
  古德参话头得人者,指不胜屈,而策意行心,略不外右之理趣。果能把此一心不异,蓦直而前,何坚不摧,发悟可立而待也。然则话头法门,百益而无一害乎?臼:否!钱伊庵云:话头之弊,歧途有二。伊庵造诣,固不足称,然检点斯处,亦有可取,宁曰以人而废言乎?今说之,以餍行者。
  钱伊庵曰:参话头之弊,厥有二歧,一说道理,二认光影。如参无梦无想公案,忽然自心谓云:不过令断妄想,亦别无奇特。又谓既无梦想,何有主公。更以所参在无梦想处,而实悟不在,此之类,各各游思,种种妄想,落说道理边收也。参情紧急,忽觉本心如日当空,或如孤灯独照,或密入无间,或大弥虚空,或金光闪烁,或暗然空寂,或大地平沉,或见佛菩萨像,以及一切殊胜非殊胜,种种皆光影边收,非悟门,非本心也。
  上之种种,无一而非透路,无一而非要门,总在当人明得透,信得及,把得住,一闻便信,一信便行,一行便深,一深便直趋而人阃达奥,方堪称为宗门种草。若徘徊歧路,相羊两头,痴云甚矣。
  
  一提到声震东方佛土的净土宗,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名扬几千年来的阿弥陀佛,以及佛教徒们爱念的《阿弥陀经》。至于净土三经的其余二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的光彩却似乎被《阿弥陀经》所掩盖。
  同为释迦随缘敷演的经论,也有钟鼎山林之分!当然,除了一分育不可测的运数之外,还有一些现实的客观因素。
  《阿弥陀经》所举示的只一个“执持名号”,再加上“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可乘风归去,飘向莲花池畔,徜徉在鸟语花香之间。这种言论,不但动听而且引人入胜。
  至于早在曹魏时期传入的《无量寿经》,当然也包含了净土修持的无上法门,和《阿弥陀经》同样言简意赅。虽然它修持的重点同样是“执持名号”,但对于极乐世界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还作了一番详尽的介绍,或许因此,在行持上反不如《阿弥陀经》予人以浓缩深刻的印象吧!
  再看刘宋时代传人的《观无量寿佛经》,整本经的重点在于十六种观想法门,涵盖了大小二乘、显密双融的修持,堪称极乐要道。然而行行复行行的十六道门户,不免使人敬而远之。
  于是,只靠一声阿弥陀佛便了事的《阿弥陀经》,就好像是一本万利的如意算盘而大受欢迎了。果然这把算盘比较灵光吗?且让我们从净土宗的兴衰概况看起。
  唐宋以前大概经济思想尚未发达,修习净土的多半肯老老实实地作工夫,《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种修观的方法,当然也是他们把本修行的柱杖,从神僧传、神尼传、高僧传以及其他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虚心笃行。
  或许是天道好还,或许是自求多福,他们的耕耘终于获得了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净土宗,其他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即生证果的也都有相当可观的数字。
  唐宋以后,美丽的禅宗大兴,人们好逸恶劳,禅宗里的口头禅日渐滋长,净土里的口头佛也逐渐蔓延。到了今天,阿弥陀佛的声威不仅时历千余年,而且广被海内外。阿弥陀佛四个字好像成了万灵丹。“只要念句佛号,罪业即可消掉,死后极乐报到。”本着这种观念,《阿弥陀经》大行其道,阿弥陀佛如果有灵,不知是喜是忧?
  《阿弥陀经》真是把如意算盘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当然,它所标举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但是要念到一心不乱,心心念念都挂着阿弥陀佛,念到茶里也是它,饭里也是它,这件事容易吗?我们不妨试一试,一试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颗心的交情之广,好客之深,心里杂念一波未平数波又起,要想“万缘放下,制心一处”“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地念着阿弥陀佛怎么做得到?
  看来简单的《阿弥陀经》,修持起来竟然如此棘手。那就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吧,要用这颗杂念纷飞的心把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观想得“如于镜中,自见面像”,又怎么做得到呢?
  
  现在退而求其次,再讲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见。你们都知道般若,也都会诵《心经》,今天就传一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但要以诚敬虔求的心情来听,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们的福德智慧。
  随时在戒定慧中的人,没有不成就的。拿着记录簿,拿着笔也可人定。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这样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们在放下不用的时候“小人闲居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纷飞,那就不对了。
  《心经》般若法门是六度大乘道最后成就的大法,所谓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无法成就。学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学佛要你怀疑,要有问题,例如生死问题,自我问题等等。要你观察透彻,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门是佛法的中心点,渐次演变为法相唯识,乃是般若的发挥。般若法
  门因龙树菩萨大加宏扬而光芒万丈,即如中国的禅宗,有时也被称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个别名“心宗”,一切渚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汉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加上题目总共二百七十个字。
  先念经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什么有这部经?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问佛修持般若法门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观自在菩萨答复这问题。舍利弗问,观自在答,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传后世。过去我讲过很多次,现在再来教大家做般若观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发起菩提心。
  ……
展开
目录
修止观与参话头
戒学
定学
慧学
修定与参禅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净双修调和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净土三经的高下
禅、唯识、净土
观想和念佛
大道废有仁义
禅观略讲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静坐的基本认识
修证与方法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般若正观略讲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尽无尽法门  汝等当学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照见五蕴皆空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般若就是无上咒
色与空的问题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教你一个咒子
空里谈空  都是空话
五蕴一空  依性起修
无量法门誓愿学
观与照是同是别
事理一定圆融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境网吹识浪  自有定盘心
轻轻从心头起观
讲个禅宗故事
苦由我来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多消一分业
不沾念
生死本空
见性解脱  能所双泯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净土法门
几人得到了瓦不乱
与《药帅经》合并参究
全心全意的想念
举一则笑话
临终时的念佛
自欺、欺人、被人欺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穷极呼天  痛极呼父母
“顽空定”的念佛法
但持正念  莫间黑烟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