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br>第一篇 长江流域变态环境研究的哲学思考<br>一、人与环境<br>二、劳动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br>三、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前提<br>四、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人与环境关系的新发展<br>第二篇 长江流域的环境变态与环境治理研究<br>一、长江流域变态环境概览<br>二、原始梭梭林在呼救: 毁绝的森林研究<br>三、水往高处走的警告: 流失的水土研究<br>四、污水可以当肥料: 污染的江河湖库研究<br>五、长江源区的“黑土滩”: 荒漠中的土地研究<br>六、“谁来养活中国”的警告: 超载的耕地研究<br>七、从东川泥石流谈起:灾变的地质研究<br>八、特大洪灾的启示:灾难性气候研究<br>九、长江口生态资源“告急”: 濒危物种研究<br>十、八百里洞庭变异:退化中的湿地研究<br>十一、中国黄金第一矿遭疯狂盗采:破坏中的矿产资源研究<br>十二、谨防“楼兰第二”:枯竭的水源研究<br>第三篇 流域问题的本质与长江流域的适度开发<br>一、流域问题的本质——水<br>二、世界大河流域发展的经验与教训<br>三、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存量与现状<br>四、长江流域要坚持适度开发<br>第四篇 环境创新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br>一、环境创新的相关理论与流域发展<br>二、国外流域发展环境比较<br>三、长江流域发展环境评介<br>四、长江流域发展环境创新<br>结语内容摘要
环境社会学中的“环境”一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就自然环境而言,环境社会学将其分为天然环境(如自然环境保护区、山脉、河流、气候、土壤、矿藏等)、生态环境(如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等)、建筑环境(如房屋、工厂、高速公路、桥梁、庙宇等)和变态环境(如被污染的湖泊、被砍伐殆尽的森林、被风沙侵蚀的农场等)。<br> 关注和研究长江流域环境问题的专家多,成果也多,但应用环境社会学理论系统考察长江流域变态环境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依据环境社会学提供的环境分类理论,以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协调发展和提高全流域生活质量为目的,重点探讨长江流域的环境变态及其有效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