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精神病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05651
  • 作      者:
    沈渔邨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进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价值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生活中的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带来了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现有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上升,酒瘾、药瘾的患病率明显增高,阿片、海洛因成瘾等死灰复燃,抑郁症和自杀率上升,综合性医院心理障碍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老年期心理障碍的新课题。另一方面,生物精神病学、精神药理学等学科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断提供新的信息和手段。为适应我国精神疾病谱的变化和对防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反映国际精神病学学科的新进展,在全国精神病学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下,在《精神病学》前四版的基础上撰写《精神病学(第5版)》。
展开
作者简介

  沈渔邨,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2月出生于杭州市。1944年至1946年在昆明西南联大生物系学习。1946年6月至1951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期学习。1951年毕业后同年9月赴前苏联莫斯科医学院第1医院攻读精神病学研究生。1955年8月获前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北京医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主任,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精神病院管理模式和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20世纪70年代首创在京郊农村开展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为25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家庭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为精神科专业人员与设施极为贫乏的我国农村创建了一个有效的服务模式。以第1作者荣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成果已在国内推广。
  80年代初引进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并获得改革开放前有价值数据,以第1作者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1995年WHO已将全部资料用英文出版。80年代后期引进老年痴呆筛查和诊断工具进行老年期痴呆发病率、患病率调查及老年性痴呆(AD)发病危险因素的国内协作研究,此课题以第1作者在1993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60年代初建立精神疾病生化代谢实验室。80年代建立精神药代动力学研究。开展氟哌啶醇药物治疗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关系研究等。对抑郁症进行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神经代谢和临床疗效关系研究。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正在进行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完工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我国蒙族对酒依赖起保护作用的为ADH遗传多态不同类型。
  主编《精神病学》大型参考书于1980、1988、1995年出版三版,分别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二版、第三版。主编《精神病防治与康复》获中宣部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二等奖。发表论文150余篇,1980年以来发表文章被SCI收录17篇。1986年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1990年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聘为国外通讯研究员。WHO总部精神卫生专家顾问组成员(已连任4届),世界心理康复协会亚太地区副主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副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精神病学(第5版)》对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心理学章节的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内容。以及老年期精神障碍,对酒、药物依赖、自杀、儿童行为问题、家庭暴力,创伤后应激障碍、艾滋病引起的精神障碍;精神药物治疗反映了精神药理的新进展等内容均给予了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精神障碍分类学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按一定的分类学原则,将全部精神疾病,分门别类地纳入一个分类系统之中。使每一个精神疾病都有一个位置,也只有一个位置,既无交叉重叠,又无遗漏缺位。
  二、研究意义
  分类学是各门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对研究对象观察、分析、鉴别、概括、归纳的产物。生物科学中首先有林耐(1707-1778)对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科学分类,继而有达尔文(1809-1882)对物种进化的研究,这个研究工作首先就要求对每个生物体划分类别,排列门、纲、目、科、属、种的位置,然后才能研究物种的演变与进化过程。精神疾病分类学的先驱为克雷丕林(1856-1926),在功能性精神病中,他首先根据临床表现与病程,分出了早发痴呆(即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即情感性精神病)和偏执性精神病,从而成为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从林耐、达尔文与克雷丕林在生物科学领域的重大贡献,直接说明了分类学在各门科学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疾病的分类是与疾病的命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密切相关的。先有疾病的命名与诊断,然后才有疾病的分类。在精神疾病中,诊断标准的制定与分类学原则的制定,对这个学科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必须以精神疾病的科学诊断为前提,而精神疾病的科学诊断,制定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标准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便成为研究的首要任务了。各国精神病学家,接受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方案,对今后精神病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因为:
  1.各国之问与一国各地之间,各种学术观点流派之间有了相互交流的共同语言。
  2.用描述的(descriptive)或纪实的方法将临床表现与病程基本相同的病例集为一类,将临床表现与病程显著不同的病例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利于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有利于预测不同的疗效与预后,探索不同的病因。
  3.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与分类方案,有助于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的趋同,科研资料收集的一致性与科研结果与发现的可比性。
  三、研究方法
  精神病学领域各国之间甚至一国之内诊断分歧与分类方案不一的现象由来已久,原因很多。虽然作为诊断主要依据的现象学描述方法与症状学名词的使用历史悠久,比较稳定,但缺乏公认的、统一的名词学解释的汇编。精神疾病诊断名称与概念,变动较多,各国很不统一,各学派之间观点分歧很大。如1960年开展过英国与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对比研究,观察两国精神科医师对同一批病例的诊断差异,发现纽约精神科医师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病例比伦敦医师高出一倍,在伦敦诊断为躁狂症、抑郁症、神经症与人格障碍的一部分病例,纽约医师都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精神病学概述
第一节 精神病学学科发展概况精神病学的任务
一、概述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精神病学中的反映
三、中世纪神学宗教对精神病学发展的影响
四、18世纪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对西欧精神病学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近代精神病学科发展概况
一、概述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现代精神病学学科发展概况
一、生物精神病学的进展
二、社会精神病学

第四节 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精神疾病谱的变化及我国近代精神病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学基础
第一节 意识和意识障碍
一、意识的解剖基础
二、意识障碍的程度
三、特殊意识障碍

第二节 睡眠与睡眠障碍
一、睡眠的生理解剖
二、睡眠障碍及其相关疾病
第三节 记忆与记忆障碍
第四节 大脑半球功能定位
第五节 分裂脑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化基础
第一节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三、神经元可塑性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
一、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
二、神经递质分类
三、一些主要中枢神经递质神经通路、受体的特点以及代谢

第三节 神经营养因子
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类
二、神经营养因子的主要功能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
第五节 神经肽

第六节 免疫功能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
一、免疫系统概述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三、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在生物学上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精神疾病的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一、医学遗传学的分支学科
二、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二节 细胞遗传学简介
一、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
二、遗传定律
三、核型分析和染色体显带
四、染色体畸变

第三节 分子遗传学简介
一、DNA和基因
二、基因的复制
三、基因的表达

第四节 群体遗传学简介
一、家族聚集性分析
二、双生子研究
三、寄养子和半同胞研究
四、系谱分析

第五节 多基因遗传病
一、易感性、易患性、发病阈值与群体发病率
二、遗传度

第六节 医学遗传学检测技术
一、分子杂交
二、多聚酶链式反应
三、DNA测序
四、基因芯片
五、转基因动物

第七节 常用遗传学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
一、基因的多态性
二、遗传学研究分析方法

第八节 遗传学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一、人类基因组学
二、基因治疗
三、遗传伦理学
四、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的遗传咨询

第五章 精神障碍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现象概述
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个性心理

第二节 与精神病学有关的心理学领域
一、认知神经科学
二、医学心理学及相关领域

第三节 与精神障碍有关的心理学研究
一、感知觉
二、记忆
三、注意
四、情绪
五、精神障碍的人格基础

第六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一节 应激与健康
一、应激与应激研究的进展
二、应激因素或应激源
三、应激反应的中介机制
四、应激与生活事件
五、应激与精神卫生
六、对应激的处理

第二节 文化与精神卫生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意义
二、中国的文化精神医学
三、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与心理适应

第七章 社会学、人类学与精神病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精神医学模式
二、社会学与精神病学
三、人类学与精神病学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精神疾病的界定
二、社会结构因素与精神疾病的分布
三、社会动荡与精神疾病
四、文化源性应激
五、对精神病人的歧视

第三节 社会文化与精神疾病的表现
一、社会文化与精神疾病的症状
二、文化与精神症状的表达

第四节 民间对精神疾病的归因
一、患者个体
二、自然界
三、社会界
四、超自然界
第五节 社会文化与精神疾病的诊断
第六节 文化与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求医行为
三、心理障碍的文化治疗

第八章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概念
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和用途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发展史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第三节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学问题
一、调查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二、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精神检查工具的选择
三、评价工具的标准
四、实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五、一致性检验

第四节 国内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一、1982年全国12地区和1993年全国7地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二、各地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三、老年、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九章 国外精神病学主要学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派
一、经典的弗洛伊德学说
二、新弗洛伊德学派
三、动力精神病学的新课题

第三节 心理生物学派
一、人类可以科学地研究自己的心理活动
二、在医疗工作中要调动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自发性
三、精神疾病与社会因素
四、精神病院的管理
五、用“常识”判断问题
六、心理生物学
七、病态行为学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十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类对精神障碍病因的认识历程
第三节 病因学的研究方法
一、临床学方法
二、流行病学方法
三、遗传学方法
四、神经科学方法
五、心理学方法
六、社会学方法

第四节 致病因素的分类
一、生物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
第十一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第十二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第十三章 心理测量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学和发展动态
第十五章 痴呆和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十六章 癫痫性精神障碍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第十八章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第十九章 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第二十章 颅内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
第二十一章 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第二十二章 酒精相关的精神神经障碍
第二十三章 阿片类、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第二十四章 中毒性精神障碍
第二十五章 精神分裂症
第二十六章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第二十七章 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二十八章 情感(心境)障碍
第二十九章 神经症
第三十章 心因性精神障碍
第三十一章 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第三十二章 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
第三十三章 人格障碍
第三十四章 性心理障碍
第三十五章 妇女精神卫生
第三十六章 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十七章 儿童精神障碍概论
第三十八章 儿童特定心理功能发育障碍
第三十九章 儿童期情绪与行为障碍
第四十章 儿童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四十一章 儿童精神障碍防治
第四十二章 自杀和家庭暴力
第四十三章 心理治疗
第四十四章 精神药物治疗
第四十五章 中医治疗
第四十六章 物理治疗和其他治疗
第四十七章 精神障碍的护理
第四十八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
第四十九章 社区精神卫生
第五十章 司法精神病学概要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