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时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801767
  • 作      者:
    (日)松本重治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松本重治,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1932年底至1938年底)在上海担任日本驻上海新闻联合体“新闻联合社”上海支局长长达6年之久。<br>      由于具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探求的欲望,松本重治在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新闻圈,结识并采访了众多中日两国乃至西方国家的显赫人物。<br>      晚年在朋友的鼓励下,松本重治耗费7年时间撰写的回忆录《上海时代》,记述了上世纪30年代,作者在上海从事新闻通讯事业和政治外交活动的历史细节,同时也展现了那个危机四伏年代的历史风云。
展开
作者简介
    松本重洽,日本侵华战争中内阁首相近卫文磨的“智囊”,一个超派阀的重量级人物”,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30年代,以日本同盟通讯社上海分社社长名义常驻中国,凭其特殊的身份和广泛的人脉,跻身于国民党上层及世界各 大国驻华使团之间,成为中日关系舞台上最活跃的角色,也是参与对汪精卫诱降活动的主要人物之一。作为一部蕴涵着回忆与反思双重 意义的书著,本书以罕见的内情细节观照,再现了那个年代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画卷,从而一直被列为中日关系史回顾与研究的最 重要的参考读物。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时代》主要是一部政治和外交的回忆录,又兼具新闻工作回忆录的特色。书中每每以浓墨重彩描写30年代许多大权在握的中方官僚、军阀、财阀、买办、报业巨头、学术名流和著名记者,日本在华的少壮派军人、大陆浪人、陆海军长官,更多的则是活跃在外交战线上足智多谋的资深官员、谈判高手、情报专家等等人物;有头有脸,更富有各色人物的思想、心态和性格。从这方面说,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人物略影录。全书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于史事的回顾记述中倾诉了对历史的深沉的反思。<br>      然而,《上海时代》对于中日关系史上若干重要史事的观点和判断,却与我们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上海时代(1932年底至1938年底)整整六年。在回忆上海时代的时候,首先第一个感觉是,这六年是我人生的一个亮点。不仅是一个亮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br>      我所经历的这一时代,正是当时中国历史、日本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代,发生了西安事变以及其他各种事件。在这六年中所接触到的,和亲聆教诲的前辈友人也为数不少。<br>      当我作为“联合通讯”(完整地说应该是“社团法人新闻联合社”)上海支局长去上海赴任时,只是一介普通的新闻记者,突然被卷入了各种重大事件中,不分朝夕地处理每一个突发事件的新闻或流言。在这过程中逐渐开阔眼界,学会了把握审视复杂动荡的形势。当然,作为一个日本记者,我对于形势的理解是有限的,我的回忆也并不是学术性的总结。但是,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我的回忆也许能成为研究的资料,这种想法在我脑中浮现过好几次。同时,也担心虽然是实际经历过那段历史,但个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br>      中央公论社在几年前热心地鼓励我出版回忆录。但我觉得写自己的事太狂妄自大,而且还有可能得罪一些人,所以几度犹豫。可连我的畏友冈毅武也再三来劝我,说“写回忆录是你的责任,也是义务。不管什么事都放下,先把回忆录写出来”。我不觉得我的回忆的价值像冈君所说的那样,但国内外友人都劝我把它写出来。我还是很难决定,但想到能够叙说良师益友的事情,而且如果能把我在当地感受到的当时的情景从我的视点来描述,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终于决定执笔书写。<br>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作为记者在去上海以前的经历。在这里叙述我个人的私事很感到惶恐,但是我必须讲述一下把我派往上海的岩永裕吉的事,同时还有我和岩永裕吉相识的京都太平洋会议,以及带我们去京都太平洋会议的恩师、美国研究学者高木八尺先生。还要叙说把高木先生介绍给我的黑木三次。我在美国留学期间,我的父亲松藏教导我尽量和中国留学生交朋友,比尔德博士告诉我中国问题是日美关系的核心,蜡山政道教我国际政治,嘉治隆一鼓励我写时政评论,这些我都必须涉及。<br>      去上海的经历写得稍微长了一些,但这些都是在我的人生中给了我很大影响的前辈,因此这既是我去上海前的经历,也是我整个回忆录的前期经历。<br>      1.留学以前<br>      我考进东京帝国大学是1920年(大正五年)9月,毕业是在1923年3月,大学的讲义中最感兴趣的是末弘严太郎先生的民法,和高柳贤三先生用英语讲授的法哲学史(当时不叫法哲学,叫法理学)。毕业的时候,刚开始读英语的《资本论》,只觉得正义感受到刺激,并没有意识到其中提出的尖锐问题。当时的想法只是不去贪图官禄,也不想去银行大公司,把自由职业或自由作家当作自己将来的方向。我希望能当上律师,或新闻记者,或者大学讲师,为此我要求父亲让我继续读书,进了研究生院。<br>      要成为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在形式上必须确定专攻科目和指导教授。我决定专攻法理学,当时法理学专业有笕克彦和穗积重远两位教授,在当时这个专业被称作竞争科目。笕先生著有《西洋哲理》和《佛教哲理》两本大部卷著作,在本科生时期也听过笕先生讲课,但是我不想搞神道之类的,虽说指导教师只是一个形式,我还是请穗积先生指导。当时研究生的生活很自由,没有请穗积先生指教过,甚至研究生期间一次也没见过他。几年后我成为东京大学的助教,我对穗积先生说:“那时我真是太失礼了。”穗积先生却说:“没关系。”末弘先生比较熟悉,在本科生的时候,有时晚上和同学一起到他家,听他谈论。考上研究生以后,一次在法学部研究室前正好碰到末弘先生,我向他致意,末弘先生说:“法学部研究室给你另加桌椅,以后就在这里学习吧。”其实不是一个房间,而是像过道一样的地方放上了桌椅,以后我就每天在这里读书。记得当时读了《资本论》,还有恩格斯、河上肇的著作,也读了佐野学的《俄国经济史》等。<br>      那时,教授们都去山上御殿,那里有一家名叫“钵木”的西式餐厅,在那里吃饭。副教授和助教都在法学部研究室的一个大房间里吃自己带的盒饭。末弘先生对我说:“你虽然没有资格,但我已经和各位先生说好了,就一起吃午饭吧。蜡山政道、我妻荣、木村龟二、平野义太郎他们都在,都是读书很用功的人,一起吃饭对你的研究有帮助。”于是我就忝列这些学者之后,每天中午和副教授、助教一起吃饭。然而,副教授和助教们谁都没有时间和我这个新来的研究生慢慢地说话,都伏在自己的大书桌上,书桌的前面和两边都堆满了书,大家都埋头啃书。吃饭最快的是蜡山政道,不到十分钟就吃好了,接着马上又开始继续看书。吃饭时副教授和助教偶尔稍微交谈几句,这时我就竖起耳朵听,不漏过只言片语。不管怎么说,在放暑假前的四个月是非常愉快的。P1-3
展开
目录
    《上海时代》:回忆和反思193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松本重治对华回忆录中译本序说<br>    序章<br>    1.留学以前<br>    2.结识比尔德博士<br>    3.“这是中国”<br>    4.京都太平洋会议<br>    5.满洲问题上松冈和徐淑希的争斗<br>    6.多姿多彩的各国代表<br>    7.东京政治经济研究所<br>    8.嘉治隆一的回忆<br>    9.长谷川如是闲老翁<br>    <br>    第一章 去上海<br>    1.困难重重的上海太平洋会议<br>    2.代表年轻的一代<br>    3.结识徐新六、胡适<br>    4.路透通讯社的钱塞拉<br>    5.新渡户先生和历史的无情<br>    6.进入联合通讯社<br>    7.岩永和古野的最佳搭档<br>    8.采访活动的三原则<br>    9.即将奔赴上海<br>    10.非法无线发报的苦心<br>    11.最初半年的失利<br>    <br>    第二章 中国的知交<br>    1.为住所而奔波<br>    2.与叶楚伧的会面<br>    3.与中国友人的交往<br>    4.蒋方震<br>    5.日中经济视察团<br>    6.浙江财阀诸巨头<br>    7.《大公报》的张季鸾和(的董显光<br>    <br>    第三章 在沪的外国人<br>    1.知日家哥济库兄弟<br>    2.加入上海俱乐部<br>    3.与外国记者的交友<br>    4.各国大使<br>    5.苏联驻华大使<br>    6.美国的良心与才智<br>    7.斯诺与拉铁摩尔<br>    <br>    第四章 满洲、华北之旅<br>    1.纳粹的兴起与远东形势<br>    2.初访满洲与华北<br>    3.在新京会见小矶参谋长<br>    4.后藤新平的梦想与军靴<br>    5.何廉教授的友情<br>    6.与张伯苓先生再次相见<br>    7.来自中国有识之士的消息<br>    8.福建人民政府事件的报道<br>    <br>    第五章 蒋、汪合作政权<br>    1.日英海军联欢<br>    2.昭和九年年初感想<br>    3.汪精卫的对日外交阵容<br>    4.军事蒋介石、政务汪精卫<br>    5.蒋、汪合作政权的形成<br>    6.汪精卫的“辞职”通电<br>    <br>    第六章 有吉外交的成果<br>    1.有吉明大使<br>    2.有吉的外交风格<br>    3.“天羽声明”的灭火队<br>    4.水鸟外交<br>    5.藏本事件和有吉<br>    6.通车通邮问题的解决<br>    7.日中关系正常化的气氛<br>    8.广田外相演说的反响<br>    9.汪精卫与有吉会谈和蒋介石与有吉会谈<br>    10.唐有壬和高宗武<br>    11.蒋介石首次会见日本记者<br>    <br>    第七章 开展对日外交<br>    1.王宠惠访日<br>    2.王宠惠的外交手腕<br>    3.王宠惠的三原则<br>    4.取缔抗日和抵制日货<br>    5.对日接近及其经济背景<br>    6.对日新政策及日本的反应<br>    7.有吉公使的发怒<br>    8.公使馆升级<br>    9.何梅“协定”(梅津一何应钦“协定”)<br>    <br>    第八章 二元化的对华外交<br>    1.睦邻敦交令之含意<br>    2.大使委任状递交仪式的明暗<br>    3.矶谷、土肥原两少将的中国观<br>    4.与汪精卫的初次会面<br>    5.土肥原一秦德纯协定<br>    6.“闲话皇帝”事件<br>    7.汪的辞意及蒋的挽留<br>    8.与影佐祯昭的交友<br>    <br>    第九章 广田三原则<br>    1.与情报部门之间的信赖合作关系<br>    2.华北事件后日中外交上的接触<br>    3.蒋大使提出中方的三原则<br>    4.三大臣对中国政策的谅解事项<br>    5.对广田三原则的反对<br>    6.汪精卫遇刺<br>    7.处理接连不断的抗日暴力事件<br>    <br>    第十章 华北自治工作<br>    1.币制改革和李兹·罗斯<br>    2.华北问题的核心<br>    3.滦州事件和国民政府的低姿态<br>    4.驻华日军的强硬反对<br>    5.有吉与蒋介石之重要会见<br>    6.有吉大使申述意见<br>    7.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和冀察政务委员会<br>    8.有吉大使终于离去<br>    <br>    第十一章 昭和十一年的新局面<br>    1.亲日派总动员的国民政府<br>    2.从“联合”到“同盟”<br>    3.中国视察记者团的现场报道<br>    4.华北的现状<br>    5.华北的实权人物<br>    6.西南派的三巨头<br>    7.矶谷武官和蒋介石的重要会见<br>    8.李兹·罗斯和矶谷少将的交往<br>    <br>    第十二章 “二二六”事件的影响<br>    1.回总部出差以及父亲去世<br>    2.“二二六”事件<br>    3.“同盟”的最先报道<br>    4.事件后军部对政治的干预<br>    5.有田、张群的连日单独会谈<br>    6.天津增兵的反响<br>    <br>    第十三章 调整邦交的基本国策<br>    1.川越新任大使其人<br>    2.川越大使的赴任以及萱生事件<br>    3.国民党二中全会的对日方针<br>    4.蒋介石解决西南问题<br>    5.《第二次北支那问题处理纲要》<br>    6.连续发生的抗日暴力活动<br>    <br>    第十四章 日中外交谈判之搁浅<br>    1.须磨、张群准备会议<br>    2.致川越大使的训令中的问题点<br>    3.中止谈判的背景和经过<br>    4.第三次会谈中谈判决裂<br>    5.抗日暴力活动和在华日侨的反应<br>    <br>    第十五章 蒋介石和川越的会谈<br>    1.“出云”号水兵事件的冲击<br>    2.会谈中断后中国的动向<br>    3.拙劣的第二次训令<br>    4.派遣亚洲局局长和中国报纸的联名宣言<br>    5.蒋介石与川越大使的会见<br>    6.鲁迅之死和内山完造<br>    7.鲁迅和长与善郎的相识<br>    <br>    第十六章 日趋高涨的抗日运动<br>    1.国民党内部的对日强硬论<br>    2.促进华北中央化的杭州会议<br>    3.西安军事会议和连续发生的抗日暴力事件<br>    4.太原会议和洛阳会议<br>    5.因绥远事件而激变的对日心理<br>    6.救国会七君子的被捕<br>    7.川越、张群会谈的落幕<br>    8.黄郛的去世<br>    <br>    第十七章 抢先报道“西安事变”<br>    1.蒋介石统一全国的最后阶段<br>    2.与张季鸾交流意见<br>    3.乔辅三的电话“蒋介石被监禁”<br>    4.独家新闻<br>    5.协助《纽约时报》<br>    6.蒋介石的安危<br>    7.军令部特使团的来访<br>    8.同盟上海支社的大错误<br>    9.欢迎蒋介石返回的热烈场面<br>    10.西安事件是兵谏<br>    <br>    第十八章 作为兵谏的西安事变<br>    1.西安事变杂考<br>    2.张学良赌蒋介石<br>    3.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态度<br>    4.不寻常的军事会议和蒋的烦恼<br>    5.蒋在监禁时的态度<br>    6.蒋与张的对决<br>    7.蒋方震与周恩来的活动<br>    8.蒋、张、周三者的谅解<br>    <br>    第十九章 决定命运的半年<br>    1.从西北问题到华北问题<br>    2.须磨总领事回日本和汪精卫回国<br>    3.三中全会的大会“宣言”<br>    4.“根绝赤祸决议”的表里<br>    5.浜田国松的反军演说和军部的反击<br>    6.佐藤外相上任和“经济访华视察团”<br>    7.痛感华北形势紧张<br>    8.与驻军桥本参谋长见面<br>    <br>    第二十章 卢沟桥事件爆发<br>    1.顺路去济南和青岛<br>    2.庐山上异常的动静<br>    3.川越大使的决断<br>    4.卢沟桥畔的枪声<br>    5.松井机关长会见秦德纯<br>    6.当地日中两军互不信任<br>    7.桥本参谋长的苦斗<br>    8.松井、张自忠签订停战协议<br>    9.内阁会议决定出兵<br>    10.东亚局长石射的努力<br>    <br>    第二十一章 踏上不归路<br>    1.与裴复恒谈时局<br>    2.扩大派和不扩大派之间的斗争<br>    3.若到最后关头<br>    4.桥本参谋长再次建议中止出兵<br>    5.近卫、蒋介石直接谈判的计划<br>    6.走向不归路<br>    <br>    第二十二章 和平努力的失败<br>    1.蒋、汪之真意,“最后关头”的演说<br>    2.阻止全面战争的最后的努力<br>    3.川越大使“神秘”行动的真相<br>    4.船津、高以及川越、高会谈<br>    5.要我“撤退”的命令<br>    6.第三舰队增援下开战<br>    7.中国空军对租界的盲目轰炸<br>    8.狙击英国大使许阁森事件的背景<br>    <br>    第二十三章 战线大与和平之努力<br>    1.许阁森遇难后之交涉<br>    2.上海的战斗与同盟分社<br>    3.对松井司令官谈感想<br>    4.“是和平,还是扩大战线”<br>    5.同徐新六的星期五会谈<br>    6.贾科诺神父的构想——成功建立难民区<br>    7.战祸中的绿洲<br>    8.没有意义地去占领南京<br>    <br>    第二十四章 在日中和平工作的漩涡中<br>    1.松井最高指挥官的训诫<br>    2.“南京大屠杀”事件<br>    3.“进入事变第二阶段”<br>    4.董道宁赴日<br>    5.与高宗武谈和平<br>    6.董道宁访日归来<br>    7.香港旅途中和冯维罡的谈话<br>    8.浅水湾旅馆中的会谈<br>    9.古野先生来上海<br>    10.再次香港之行与巧遇杨云竹<br>    11.在香港与高宗武会谈<br>    12.外白渡桥的小喜剧<br>    13.东京、上海、香港<br>    14.同梅思平的五次会谈<br>    15.近卫声明中没有“撤兵”两字<br>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