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71061
  • 作      者:
    富世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富世平,1973年生,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敦煌变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本论文围绕变文的口头传统,以口头性为突破点,探讨了变文之“变”的渊源和变文的分类,追溯了变文的口头性历史传统,认为变文是一种口头性文学,并对变文的文本类型、文本特点、审美风格与审美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具体论证了变文中的时间程式、情感程式、引导性程式和典型情节,进一步说明了变文的程式化特点和程式在变文中的广度、频度,对敦煌变文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本身要经过较大的变化。道安对于当时“译胡为秦”的情况的总结,是颇能反映在翻译过程中因为语言习惯、表达习惯等不同而带来的变化的。
    佛经原本是一种口述记录体文本,带有明显的口头性特征。但是佛经的中译者,因为受“秦人好文”的影响,在风格面貌上改造了佛典。由质朴到文雅,带上了文人雕琢的色彩;中译者以一种书面作品的眼光对待佛经,把很能反映口头性特征的“叹咏丁宁,反复或四,不嫌其烦”等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被当作多余的重复而“裁斥”②。就文本而言,“五失本”失去最多者,还是在佛经的口头性特征方面。可以说,佛经的翻译,使佛经第三次遭到较大规模的人为“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佛经,至少是经历了上述三次较大规模的有意无意的人为“破坏”之后的文本。而在每一次的“破坏”中,口头性特征的一些具体表现,首当其冲。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佛经,其口头性特点和其原初形态相比,肯定已经失去了很多。尽管如此,佛经的口头性特点仍然较为明显。最能反映出其口头属性的,就是其中较为普遍地表现出的程式化特征③。
    佛经的程式化特征,就其大的方面说,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佛经在叙事结构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程式化特点。就像民间故事总以“从前”、“古时候”等方式开头一样,佛经的开头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的,总是以“如是我闻”、“我闻”“闻如是”等语言作为吟唱的发端。然后介绍佛陀说法的地点、在场的人物等情况,之后以“时”、“尔时”等表示时间的词作为具体说法的过渡,展开具体的内①《大正藏》卷34,第862页。②这也是文人整理民间口头说唱性文学作品时常常出现的情况。因为整理者以作家作品的眼光来衡量民间文学作品,因此,不仅其中带有口头性特点的部分常常会被认为重复、多余而被毫不可惜地删除,而且还常常会得到他们的加工和修改,尽量减少甚至于弥合其中存在的“瑕疵”,殊不知,这也正是民间文学的特点之一!③现代民俗学家认为,程式是口头文学现场创编的重要手段。有的学者还根据作品中程式化手法所占有的比重,来判断一部不能确定其是口头还是书写的作品的性质。我们在后面变文的程式分析部分中,要对程式做较为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多说。
展开
目录
绪论 敦煌变文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一、敦煌变文研究的主要成就
二、敦煌变文研究的不足
三、立论的角度:口头传统

第一章 敦煌变文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阐释
第一节 变文之“变”的含义与渊源
一、六朝乐府中的“变”
二、变文之“变”的渊源
三、变文之“变”的演变
第二节 变文的分类及其文体特征问题
一、学术界研究的简单回顾
二、敦煌写卷中“变”类作品的标题情况
三、变文的分类问题
四、变文的文体特征问题

第二章 敦煌变文口头性的历史传统
第一节 转变艺术的口头性与变文的起源问题
一、转变艺术的口头性
二、学术界关于变文起源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三、敦煌变文的起源问题
第二节 佛经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佛经传承的口头性特点
二、佛教经典的口头性特征
三、佛教经典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第三节 佛教唱导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诵经”、“经师”对转变艺术的影响
二、佛教唱导的口头性
三、唱导“旧本”的来源
四、唱导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第四节 中国传统说唱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中国传统说唱对唱导、转变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说唱的口头性
三、转变艺术的口头传统

第三章 敦煌变文的文本类型与文本特点
第一节 转变艺术的文本化过程
一、转变艺术文本化的主要原因
二、转变艺术文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三、转变艺术文本化的影响
第二节 敦煌变文的文本类型
一、变文复杂的文本形态
二、变文的文本类型
第三节 敦煌变文的文本特点
一、没有或不能确定“母本”
二、变文在口头传承中的变异
三、变文在传抄中的变异

第四章 敦煌变文程式分析(上)
第一节 变文中的程式及其意义
一、变文中的程式
二、变文中程式的意义
第二节 变文中的时间程式
一、变文中的时间程式
二、变文时问程式的来源
第三节 变文中的情感程式
一、悲伤的程式化表现
二、高兴的程式化表现
三、愤怒的程式化表现

第五章 敦煌变文程式分析(下)
第一节 变文中的引导性程式
一、说唱交替时的引导性程式
二、景物描写的引导性程式
三、内心描写的引导性程式
第二节 变文中的典型场景
一、梦境的描写
二、祭祀的描写
三、夸艺的描写
第三节 变文程式化创编所带来的文本缺陷
一、人物描写的不一致
二、变文中其他的不一致

第六章 敦煌变文的审美风格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说和听的艺术:一种双向交流的审美形态
一、听众在创作中的作用
二、变文中的“听”和“说”
三、变文文本的综合性特点
第二节 亦真亦奇的审美风格
一、传奇式审美风格
二、拟客观化风格
三、变文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民众审美文化心理的集中展示
一、普通民众声音的集中展示
二、普通民众的理想与生活
三、普通民众的人伦准则
四、民风民俗的描绘
结语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