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18940
  • 作      者:
    (美)金伯利·罗斯,(美)弗雷达·弗兰德曼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感觉
   害怕?
   迷惑?
   愤怒?
   羞愧?
   承担很多责任?
   显得远远比你的实际年龄和你的同龄人成熟?
   倦怠?
   被忽视?
   不被关爱?

 
  

 如今,已经成年的你是否
   发觉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健康,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屈辱而得不到满足的地位?
   感觉无法信任他人,不能摆脱自我防卫的心理?
   不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相处,期望值都降到较低?
   感觉自己要对他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负有责任?
   将别人的需求摆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倾向于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反应?
   对成功感到不自在,不容易享受生活?
   在社交场合和新环境中感觉极其焦虑?
   害怕冒险,尤其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
   要求自己达到几乎完美的标准?
   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没有希望、心理压抑?

 
  

 你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书中的许多讨论和例子对你来说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似曾相识,这甚至会让人感到害怕。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真正理解自己所经历的事,理解这些经历对你的影响,并知道这些经历将如何继续影响你,即使你已经拥有自己的成年生活,不再依赖童年的过去。

展开
作者简介

  金伯利·罗斯
  她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作者与记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行过深入研究,在《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

 

  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
  在过去的20年里,她研究的临床重点是边缘人格障碍,为该类人群提供治疗、教育、咨询以及技术支持。她是几个专业医疗机构的董事,并在纽约和芝加哥着重开发边缘人格障碍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拥有不理想的童年,其实你并不孤单。
  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产生童年阴影。
  《与内心小孩的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即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阴影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治疗,帮助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重建自我。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不再如履薄冰》开启了指导边缘型人格家庭成员人生的新篇章的话,那么我预言,这本《父母皆祸害》则是拥有边缘型人格父母的子女们必须应该拥有的一本书。金伯利·罗斯和弗雷达·弗兰德曼在书中以这些患者的实例为证,经由专业的临床医师指导他们如何克服内疚、情绪异常、孤立无缘的情绪。这本书适于每一位深陷边缘型人格父母阴影的人们。”
  ——兰迪·克莱格《不再如履薄冰》作者
  
  “金伯利·罗斯和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帮助有边缘型人格的父母和成年子女建立稳定动荡平衡关系的全面准则。作者指出,一定要打破“沉默治疗”这种局面,鼓励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和家属勇敢面对。这本书非常值得所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父母和成年子女来阅读。”
  ——克里斯汀·劳森博士《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母亲》
  
  “与心理正常父母生活尚嫌所受关注不够,而我们却在始终低关注的氛围中成长。但我们仍可以回顾童年时代父母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体会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爱与培育。那些拥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长和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工作,恢复他们对自己的爱。《父母皆祸害》帮助他们提供明确的生活目标,有助于其情感恢复健康状态。”
  ——罗斯·弗兰德《芝加哥论坛报》健康编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章内疚、责任与原谅
  内疚,这是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在采访中常说的一个词,但这个词指的究竟是什么?人们常常把内疚和羞耻混为一谈,但事实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你在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内疚。按照约翰·布莱德肖的说法,“正常的内疚感是良知的核心。它是我们做出违反个人理念和价值观的事情之后的反应。内疚缘自于我们内在的价值观标准,并且不像羞耻感那么基本……内疚并不是个人对其身份或个人价值被贬低的直接反应。”按照这种说法,如果你认为入店行窃不对,但你还是做了,那么内疚就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为你的行为违反了你的价值观;你践踏了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
  为什么会内疚?
  内疚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不正常的内疚却是另一回事。无法消化的内疚,在心中不断发酵的内疚,不是你的错但你仍然会感觉到的内疚,这些类型的内疚在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那里都很常见。那么,这种内疚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种内疚感可能来自于以下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对控制力的需求。感觉自己需要对所有事情负责,这表明你想要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场合里感觉到力量和控制力。例如,一个女孩儿觉得自己对父亲多次企图自杀负有责任。这可能是因为她还太年轻,无法意识到父亲这样做是基于他自己的选择。她还可能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之中,因为她担心不知道哪一天自己放学回家后就会发现垂死的父亲躺在地上,或者更糟。内疚感和对此负有责任的感觉会使她觉得自己对这种不稳定的生活还拥有某种控制力。
  第四章内疚、责任与原谅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你在家里扮演或曾经扮演的角色。当你不再扮演指定的角色,并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时,你可能会因为打破了表面的沉静,将一切都暴露在他人面前而感到内疚。比如,边缘人格的母亲眼里的乖孩子可能会在接受心理治疗谈起自己的童年之后而感到内疚。儿时,他是家里的管家,是母亲的朋友,因此,在和治疗师谈话并批判性地谈论自己的童年时,他会觉得自己背叛了母亲。
  过弱的界线意识,投射性认知。如果你的界线划得不够清晰,那么在与父母相处时,就很难说得清你的责任和义务到哪里为止,你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又从哪里开始。父母可能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内疚感投射在子女身上;边缘人格患者很容易感到愧疚,为了避免这种感觉,将内疚投射在子女身上,让子女们内疚就成了一个很直接的选择。这种现象被称作投射性认知,举一个例子:一天,一位女士对自己的孩子感到不快并失去了耐心。当孩子说,“我饿了,什么时候吃午饭呢?”时,女士一下子叫了起来,“真不敢相信你这么自私。你没看见这还没到饭点吗?”这位女士实际上就是在投射;她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累了,不想再动了,什么做午饭之类的,再等等。但我这样想很自私,我无法接受这种想法。因此,我就说这种想法来自于你,都是你的错。”孩子总是相信妈妈告诉她的话,他努力想要搞明白,为什么妈妈会对饿了就需要食物这样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发雷霆,他可能会得到以下几个推论:(1)妈妈发火都是因为她;(2)她提出这个要求很自私。认识到这两点之后,不健康的内疚感就开始积累起来了。
  内疚的原因
  成年子女可能会想要知道,他们的边缘人格父母是否在有意识地把内疚当作一种工具,因为他们感觉到的就是这样。稍后我们将会谈到父母的责任,不过不论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患者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诱发他人的愧疚感,他们会:
  ◆控制所处的环境并最小化未知因素。
  ◆指责别人的愿望或别人所希望的结果不道德。
  ◆拒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拒绝接受自己的感受,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想法。
  鉴于你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每当回顾这些经历时你都会觉得五味杂陈,弄清楚内疚感的根源也就显得更加的困难。内疚感可能会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在家中出现,少数几个难以忘却的瞬间并不足以说明它在家庭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正是那无数段还算正面的经历加强了你的感受。
  成年子女会感到自己有愧于他们的边缘人格父母,感觉他们对父母负有责任,以下是他们感觉内疚的几个原因:
  对现实的认知不同。认知不同是不行的;边缘人格父母会把他们的认知作为正确的认知强加给别人。例如,米卡告诉他的父母,如果他那个周末有空并且不太累的话,他愿意帮他们粉刷房屋。而他的父母听到的是(他们希望的就是这样),“我一定会帮你们粉刷房屋。”周末到了,米卡决定不帮父母这个忙,并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他的父母回答,“哦,但是米卡,我们就指望你了。你说了你会来的。没有你我们可怎么办?”
  非难和指责。无情的指责和错误的责难也会引发内疚感。如果你不断地听到别人告诉你是你把事情搞糟了,你的行为不合适,你不应该这么做(或者本该做什么但没做)……你就会开始相信你辜负了他们,并应当为此负责。你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忘记了自己真的作过,所以才觉得他们的指责不对。父母的观念在你的内疚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发现自己处在双输的形势中。不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例如,如果你为自己辩护,父母可能就会说,你怎么这么“倔”,或者让你不要这么看不开,不要这么敏感。如果你不为自己辩护,他可能就会觉得你默认了他的指责。不论怎样,受到损害的都是你。你也就会因此而开始觉得责任都在你,并感到内疚。丽丽还记得自己好几次因为自己没做过的事而受到指责。每当她为自己辩解,而父母又不相信她的话的时候,她都会因为伤心而哭泣。这时她的母亲就会嘲笑她,“哭什么哭?被抓了个现行才伤心了?宝贝儿你还挺知道羞的嘛。”在另一个例子里,雪丽还记得她母亲的最近一次生日。“她告诉我不要给她买礼物——她想让我把钱省下来装修房子用。生日那天,我寄给她一张贺卡然后打电话给她。她在电话那头闷闷不乐地说,‘卡片不错,不过我有些失望。要知道,你妹妹送了我一大束鲜花。’”
  否认与投射。边缘人格父母否认自己行为的影响,并反过来指责你。例如,父母可能会拿你开一个很残忍的玩笑,如果你不笑,他们就会说,“你觉得我的笑话不好笑吗?你怎么总是这么严肃?”或者当你抓住父母正在做某件不好的事的时候,他们就会投射感情,说出诸如“你觉得我不好相处?如果你不是这么自恋,你就会发现难以相处的人实际上是你。”
  扮演受难者的父母。你可能听到过这样的话,“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你不知道我牺牲了多少……”“早知道你会这样对我……”“不论你怎么对待我,我都会爱你的。”
  压抑感情。因为觉得你要对某事负责,你的父亲或母亲可能会对你很冷漠,或暴怒异常,直到你承认错误、认错道歉为止。
  停下来,想一想:负罪感
  想一想负罪感在你的生活中和你与父母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你对什么事情感到内疚?把这些事情列一张单子,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自责,也不要想“我知道我不应该为此而自责……”你可能会因为以下的情况而感到内疚:
  ◆没有和父母共度佳节
  ◆拒绝了父母拜访或交流的请求
  ◆父母这些年来对你的付出
  ◆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
  ◆父母在上个感恩节时所爆发出的愤怒
  ◆接受他人的帮助或馈赠
  ◆希望父亲或母亲死亡,“滚得远远的”,或者从自己的视线里消失
  为了帮助你思考,你也可以做一做下面这个改编自《不再如履薄冰》一书的练习。用你自己的经历填空补全下面的句子。
  ◆我为自己想要/不想……而愧疚。
  ◆我为自己做了/没有做……而愧疚。
  ◆我为自己感觉到/没有感到……而愧疚。
  ◆我为自己说了/没说……而愧疚。
  ◆我为自己相信/不相信……而愧疚。
  ◆我为自己质疑/没有质疑……而愧疚。
  ◆我为自己有/没有……而愧疚。
  ◆我为自己表现出/没有表现出……而愧疚。
  ◆我为自己对……做了/没有做……而愧疚。
  ◆我为自己本该/本不该……而愧疚。
  想一想你自己为什么会对单子上的事物感到内疚(再次提醒,是“为什么”,而不是“该不该”)。内疚感在你的家庭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又如何加强了你那种要对某事负责的感觉?
  承认自己的感受,仅此而已
  内疚感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正常的内疚感可以帮助你改正错误。但你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内疚感是否正常,你的内疚是否是由你的作为(或不作为)所引起的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边缘人格父母的指责当中可能确实有一些真实的因素存在。例如,你的父母可能会说,“你和我说话的时候怎么总没有好脸色?为什么对我生气?我哪一点对不起你了?”父母的问题表明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你的愤怒负有责任(他们把否认和投射当作防卫的工具)。但他们的话中关于你和他们说话时“没有好脸色”的部分却很可能是真的。
  停下来,想一想:我该感觉到内疚吗?
  一件件地分析各个事例可能会使你感觉困惑,但确实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分析自己的内疚感,并搞清楚你否应该摆脱这种感觉。
  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对我的批评是否与我犯的错相适应?(不论如何,你都应当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有没有侵犯过别人告诉过我的界线?
  ◆我有没有承诺过什么事,然后又不信守承诺?
  ◆我是否真的要对此负责?我是否能够控制事情的后果?
  ◆我的目的或动机是什么?
  ◆我对情况的发展和我自己应负的责任有什么直觉?
  ◆假设一个相似的情况,想一想我的密友(或偶像)是否会认为我该对此负有责任?
  ◆我的言行是否是自卫或自我保护的结果?
  还有一些问题你也可以问问自己:
  ◆尽管不该你负责任,但你仍然感觉内疚,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感觉是否吸取了你的精力和能量,占去了你的时间,并影响了你的健康?
  ◆内疚感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否会使你觉得自己对事物拥有更大的控制力?内疚感是否在其他方面促进了你的生活?
  ◆你期望通过消除内疚感和需要负责任的感觉来获得什么?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内疚感是正常的,那么请考虑一下你该怎样改正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某些内疚感是不正常的,那么你就需要采取措施摆脱这种感觉,并且不要再承担不该你承担的罪责。
  摆脱内疚感
  摆脱内疚感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真正了解这个事实——你无法控制他人的想法。如果你的父亲因为你拒绝在家庭战争中站在他的一边就把你看作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子女,想想看,这不是你所能控制的。如果你的母亲告诉你不要为她买生日礼物,然后又因为你真的没买而感觉失望,你也不必为此而感到内疚。
  你也不用总是向别人解释,或者回应每一条对你的指责和批评。简简单单的一句“真糟糕,很抱歉你会那么想”就已经足够。兰迪·克莱格和保罗·雪丽整理出了一份列表,上面列出了一些你在觉得需要解释一下或者需要为自己辩护时可以用到的话。我们对这张列表做了一些修改:
  ◆很抱歉,但我不能。
  ◆很抱歉这让你伤心了。
  ◆我就是不能这么做。
  ……

展开
目录

前言/ 1
序/ 1
致谢/1
简介/ 1

第1部分过去
第一章我从不知道这是一种病/
“嗯,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人们在听到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词时常会这么问。这个词描述了一种不能调节、掌握自身情绪,并在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病态。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人们研究最少、了解也最少的疾病之一。

第二章长大成人/
许多情境和经历(包括混乱、虐待、忽视、隐私侵犯、被无视)对你而言可能都似曾相识,也有可能你的经历与此有所不同或完全相反。研究一下你成长的环境,想一想你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思想、信念、感受、行为习惯,这些东西又是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你。

第三章哀悼失落的童年/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也曾怀疑过有什么事情不对,怀疑你的家庭与别人的不同,或者怀疑自己的家庭不甚健全;但你可能并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2部分现在
第四章内疚、责任与原谅/
内疚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不正常的内疚却是另一回事。无法消化的内疚,在心中不断发酵的内疚,不是你的错但你仍然会感觉到的内疚,这些类型的内疚在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那里都很常见。


第五章没有怨恨、不再愤怒/
本章将帮助你弄清楚,你是如何用愤怒来保护自己不受父母伤害的(甚至至今仍然如此),并帮你理解处理愤怒的不同方法,愤怒时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如何走出你长久以来(可能)一直感受到的那种愤怒。

第六章用交流重塑关系/
有时候,挫败、被困、无望的感觉会让人觉得难以承受。但你可以设置自己的底线,告诉你的父母,并用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向父母表达你的感受,以便改变你们之间的互动。结果呢?你对环境的控制感会增强。你会在尊重自己和自己所持理想,并尊重你的父母的前提下来维护自己。

第七章新的过去、新的现在/
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你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会与孩提时代有所不同。随着对之前所持信念的质疑,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人对事的看法可能并不公平。如果可能的话,你也许想要联系一下那些旧交,听听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向他们道歉,或者在新的基础上与他们重归于好。

第3部分未来
第八章打破习惯、迈向改变/
难以信任别人、羞耻感、罪恶感、负面的自我认知、界限认知问题、主观评判他人、两极化思维、社交缺陷、难以控制情绪、自我伤害或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其中的哪些方面最能引起你的共鸣并阻碍了你的生活?

第九章自信、自我、自尊/
作为一个在混乱、情绪化并充满质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你可能会变得对周围的环境以及他人的意图都极其敏感。你对人的看法可能比你自己认为的更加准确,只要你肯相信自己的直觉。

第十章从头开始,做自己/
记住,你不应当期盼自己的父母改变。但你可以改变,而且你也应该改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