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7131
  • 作      者:
    姜海波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姜海波,哲学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7年以来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世界哲学》《哲学动态》《学术月刊》《求是学刊》《现代哲学》《江海学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研究读本》,译著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概念,作者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内涵,通过对马克思著作和手稿的研究,阐述了生产力概念在马克思著述中的逐渐深化和成熟的过程。作者说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意识到“生产方式”、“物质生产”对于理解历史的重要性,为生产力概念的变革做好了理论准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通过生产力概念彻底地扬弃了思辨哲学并通过生产力的辩证法建构了唯物史观。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思想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第一次公开表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无懈可击地阐述了生产力与资本主义起源、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内在关联,从而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后来的《资本论》及手稿中,生产力是马克思研究和阐述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桥梁。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及其基本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繁荣的时期,西斯蒙第、马尔萨斯、麦克库洛赫等人是这一时期经济学理论界的重要角色。他们围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而激烈的论战,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西斯蒙第于181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他批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财富为研究对象,忽视了人和人的享受,他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给社会带来灾难,私人利益的自由发展经常损害公共利益,因此政府要依靠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生活。西斯蒙第强调消费对于生产的优先性,生产要服从消费,他反对李嘉图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西斯蒙第还指出,资本家为了利润会不断扩大生产,由于竞争导致小生产者破产,加之社会分配不公又使广大市民收入不足,收入不足又导致消费不足,因而一部分产品不能售出而必然产生经济危机。西斯蒙第最早提出并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对马克思的启发极大,但他并未真正认识危机的原因,而是将危机仅归结为生活资料消费不足。马尔萨斯以《人口论》闻名于世,他纠正了以往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错误认识,即高出生率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会提供更多的劳动生产力。然而,马尔萨斯却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人口问题,并且成功说服了大多数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基本思想是:如没有外部条件的限制,人口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即:2,4,8,16,32,64,128……而食物供应呈算术级数增长,即:1,2,3,4,5,6,7……因此,高出生率固然可以增加生产总量,但是它更趋于降低人均生产量。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的,有自然原因,包括事故和衰老;有人为灾难,包括战争、瘟疫、饥荒等;也有道德限制和罪恶,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马尔萨斯本人倾向于用晚婚和禁欲等道德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甚至李嘉图都很崇拜他。麦克库洛赫于1825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图化解李嘉图价值理论中矛盾,并调和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观点。麦克库洛赫的办法就是重新界定劳动,他认为,劳动包括人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机器的活动和自然力的作用四项,它们都具有生产力,共同创造价值。例如,当时争论的经典例子是:为什么陈葡萄酒比新葡萄酒贵,这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无法回答的,麦克库洛赫的解释是,因为酒在窑藏期间,自然力在发挥作用。但是,修改劳动的定义没能化解经济学领域的矛盾,反而导致李嘉图学派从内部解体。西斯蒙第、马尔萨斯和麦克库洛赫的观点导致萨伊在生前再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共五次,《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李嘉图生前再版过三次。再版过程中,二人都对自己的著作做了一定的修改,这都是经济学大论战的结果。这些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生产力的理解有共识也有分歧。
  最为显著的共识是他们都承认斯密所说的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并且都试图用劳动分工的效率来证明他们各自所坚持的立场是正确的。例如萨伊说:“没有疑问,分工大大提高生产力,在我们效法斯密继续研究下去时,也会自己看到这一点”①。西斯蒙第也完全接受斯密劳动生产力的观点,他说,“由于社会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和交换,使生产力通过劳动的分工提高了”②,也可以说,“日益加强的劳动的分工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③。这个共识的实质是分工可以使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然而问题随之而来,生产具有交换价值商品的这样一类体力劳动,被斯密视为唯一的财富之源,人们有必要追问:如果劳动创造了财富,是什么创造了劳动?又是什么促使人们去劳动,去制造产品呢?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个熟知的问题

第一章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概念
第一节 生产力概念的源起及界定
第二节 生产力概念的经济学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原生语境
第一节 恩格斯和赫斯的启示
第二节 《巴黎手稿》中的生产力概念
第三节 超越经济学视域的生产力概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概念
第一节 “圣麦克斯”章的生产力概念
第二节 “费尔巴哈”章中的生产力概念
第三节 生产力概念的多重理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产力概念与唯物史观的构成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第二节 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概念体系
第三节 生产力的理论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公开阐发
第一节 第一次对外阐发《马克思致安年科夫的信》
第二节 第一次公开的论战性阐发——《哲学的贫困》
第三节 第一次直接面对工人的阐发——《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第四节 第一次纲领性阐发——《共产党宣言》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后期经济学语境中的生产力概念
第一节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笔记和手稿
第二节 马克思生前发表的《资本论》第一卷
本章小结
结语一个开放的问题
参考文献
重要人名与术语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