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精神分析文论之马克思主义维度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2664956
  • 作      者:
    赵淳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赵淳,男,文学博士,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化批评与文艺理论方向)博士生导师。四川外国语大学嘉陵特聘教授。曾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卢布尔雅那大学访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内多家CSSCI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和当代西方文论,主要学术关注点为精神分析学场域中的文化哲学与文学艺术。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精神分析学之文化逻辑》《齐泽克精神分析学文论》《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文本的卡夫卡》《冒险有瘾》等专著、畅销书、译著近20部;发表《拉康精神分析文艺观中的美:诱惑、屏障、隐喻》《拉康的精神分析伦理学:一种批判的姿态》《论拉康的文化观:以图示L中的小他者为切入口》《伦理同盟:拉康、康德、萨德》《客观的主观:精神分析学文论研究》等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畅销书作者。世界文化人文风光签约摄影师。纸质媒体文化研究专栏撰稿人。电台文化专题节目主持人和主持嘉宾。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拉康一派的精神分析文论及其马克思主义维度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何来”“文学何是”“文学何为”三个方面展开,意在论证这样一个题旨:在文学艺术场域中,拉康一派致力于将精神分析学从纯粹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场域中捞取出来,赋予它社会、历史、文化、哲学、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色彩,并由此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理论对话。
展开
精彩书摘
  《精神分析文论之马克思主义维度研究》:
  一、写作中的无意识过程与现实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过程几乎不涉及现实”,因为它是非时间性的(timeless),不会因为时间进程而改变。对于任何熟悉、甚至粗知精神分析学的人来说,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共时性判断,都是一个基本常识。如果我们完全赞同并追寻弗洛伊德的逻辑,那么,文学艺术就与外在现实无关,这样的观点显然就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相抵牾,也不符合我们对文学艺术的基本认知。在拉康一派的精神分析学看来,源自实在界深处的dasDing构成了文学艺术的基本源点,而实在界在某种程度上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空间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正是我们有必要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入手来研究这个题旨的原因。
  此前本书已经研讨过,拉康欲望图二的主题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想象性认同和象征性认同。拉康试图告诉我们,主体之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但大他者却位于主体从不可能到达的语言之墙的另一边。主体与大他者之间是如何会通的呢?欲望当然是一个桥梁,而欲望必然牵扯到无意识。那么,无意识是一种纯粹内在的存在吗?事实也许并非如无意识的字面意思所表达得那么清晰明了。在拉康那里,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而大他者体现为象征结构,是社会结构、历史线性、文化秩序的同义词。顺着这个逻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因为与外在象征紧密相连,无意识竟然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在想象性认同中,由于只涉及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想象关系反倒恰恰就封闭了主体与外在世界的联系。
  那么,从拉康的视角出发,既然无意识具有外在性,主体身处其间并受制于斯的文化逻辑在何种程度上将自身的影响加之于文学艺术之上的呢?
  不妨以钱钟书《围城》为例。小说中,方鸿渐的父亲方逐翁平常都预备了许多临别赠言,诸如什么“咬紧牙关,站定脚跟”,“可长日思家,而不可一刻恋家”等,他要求儿子方鸿渐都牢记于心。“鸿渐知道这些虽然对自己说,而主要是记载在日记和回忆录里给天下后世看方遯翁怎样教子以义方的。”如此之描写,甚是辛辣,它清晰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题旨——方逐翁将自己本应是隐秘的日记摆到他者之欲望的客体位置上去,这正是对拉康的“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的最好诠释。如是观之,方逐翁心中显然是有着他自己认定的隐含读者的,关于他在日记中写的东西、他对儿子说的话,就像是在表演一样,他都希望在未来的某时某地向可能出现的潜在读者和观众证明自己的高人一等。那么,这场证明的裁判是谁?答案是大他者,或者说,象征秩序。这也正是方逐翁在其日记中,根据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力图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人的原因——他热切地认同于大他者,以大他者为坐标,希望在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如是观之,哪怕是在文字写作之中,无意识的主体总是试图向控制着他的大他者言说,并从大他者那里获得反馈,而体现为象征秩序的大他者不可能被主体之认同完全吸收,但能规范、限制、界定主体。这样的认同,被拉康称为象征性认同,亦即对大他者的认同。那么,象征空间又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在其中,除了耳熟能详的那些社会文化规范之外,还有什么要素是必须被考虑进来的、不可或缺的呢?从拉康的名言“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那里,可以略窥一二。此言中,无意识与大他者紧紧绑在一起——千万不要忘了,大他者又被看成是象征秩序,因此,以大他者为桥梁,无意识与象征界就被明白无误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便解答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象征界对无意识所施加之决定性意义的缘故,无意识竟然更多地与外在客观世界相连了。我们只需厘定了象征界的位置,自然就会顺理成章地弄明白无意识的位置。在此,关于象征界的一个不容置疑的要点就是,它是一个充满了法律、规章、条例的空间,通过这些规则,象征界作用于主体的欲望,就像它作用于《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那样。在此意义上,拉康判断,“象征界位于人之外在空间”,既然是外在空间,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在这样的空间内,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主体。象征界中必然会有语言的介入,靠着语言的符号才能构成象征秩序。因此,主体与主体之间,凭借着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互动。而从逻辑上来看,语言是一种主体间的现象,如果一个主体不与其他主体发生关系,那么语言就没有用了。对此,拉康当然了然于胸,所以他接着说:“这一事实构成了无意识的概念。”这一事实指的是象征空间的外在特性。既然无意识与象征界有关,而象征界中最重要的维度是主体间性——只要身在其中,主体必然与其他主体发生关系——因此与惯常的看法相反,无意识就显然不是一种纯然内在的东西,毋宁说,与象征界一样,无意识也具有强烈的、不容置疑的外在性。
  因此,在精神分析的文艺观中,如果说埋藏于实在界深处的dasDing为我们提供了解答“文学何来”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由此便丧失了自己的历史性,而仅仅成为被压抑和阉割在主体实在界/无意识中的dasDing的外在投射。根据拉康的逻辑,无意识以欲望为中介,而主体之欲望又指向外在的大他者的欲望,那么顺理成章地,无意识便与象征秩序关联在了一起,并由此从逻辑上打开了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通道。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文学何来?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文学起点
第一节 das Ding的理解和翻译
第二节 欲望及其动因
第三节 马克思与拉康论人的本质:文学生产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之文学艺术的意义机制
第一节 拉康意义观在客体维度上的演进
第二节 意义的回溯性
第三节 意义的路径
第三章 文学起点及其马克思主义维度
第一节 会通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尝试
第二节 学理同一性
第三节 象征秩序与外在客观
小结

第二部分 文学何是?
第四章 客观的主观
第一节 主体互动的场域
第二节 叙事的功能
第三节 幻象与文学
第五章 美与文学的反象征
第一节 诱惑:美与艺术升华
第二节 屏障:美与典雅爱情
第三节 隐喻:美与文学的反象征
第六章 文学幻象的马克思主义维度
第一节 关于“剩余”的同源性
第二节 现实、意识形态与文学幻象
第三节 主人能指与主人话语
小结

第三部分 文学何为?
第七章 关于人与人关系的文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关系的论述
第二节 拉康关于人与人关系的文学投射
第三节 跨越时空的理论对话
第八章 精神分析伦理的文化逻辑
第一节 齐泽克视野中的拉康分离伦理学
第二节 拉康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
第三节 拉康、康德、萨德
第九章 文学的批判性及其马克思主义维度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的行动导向
第二节 拉康的伦理学悖论及其文艺趣向
第三节 一种缺乏建构性的批判
小结

结语
附录:学界相关研究的主要中英文著作列表(2000-2023年)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