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形成、曲折发展、深入推进的过程。初步探索阶段经历了从照搬苏联到结合中国实际,从早期的民族自决、联邦制到后来的联合、自治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实行民族优惠政策、实现民族平等,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形成。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拨乱反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入了深入推进的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十二个方面,全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以民族团结和公平正义为主线,强调集体与个体、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化民族问题治理,弘扬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理论和政策、制度和法律、工作和实践等重大问题,思想上的深刻性、政策上的鲜明性非常突出,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首先是对民族定义中共同语言内涵的中国化。费孝通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是,聚居在一起的少数民族是用相同的语言交谈的,没有共同的语言也就不可能进行日常的共同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的语言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不通,汉人和不同民族的人不能直接用各自的语言通话。这一点是容易明白的。但是自认为是同一民族的人,如果来自不同地方,我们发现他们之间也有并不一定能直接通话的,就是说他们之间语言也有差别……这里就发生了‘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①费孝通所说的这一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明显,比如在哈尼族内部,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即爱尼人与居住在红河沿岸的哈尼族之间就有语言上不能交流的问题,彼此用各自的语言就无法正常交流,即使是居住在同一个县域范围的哈尼族,也存在这种情况;再如彝族,住在大凉山的黑彝与住在云南的大部分彝族,即使是住在同一个地方的彝族,比如石林的彝族与红河州的彝族,很难用各自的语言正常交流,但是,他们确实是同一个民族,具有共同的祖先,面对这一问题,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语言这一概念就存在适用范围的问题,或者称之为在多大程度上是共同语言的问题,促使民族定义的中国化。
其次是对共同地域这一特征的中国化。费孝通通过民族识别工作的具体实践,他认为:“我们承认统一民族的人倾向于居住在同一地区,但是不应当把‘同一地区’和‘共同地域’等同起来,因为同一地区里可以有不同民族的人共同聚居在内。这个现象在中国特别突出,我们称这为‘大杂居,小聚居’……总之,中国各民族的居住形态并不是区划齐整、界限分明的,而是互相插花、交错杂居的,这是中国各民族间长期交叉流动和相互交往的结果。尽管如此,从民族人口分布上来看,同一民族聚居的倾向还是很明显,尽管聚居区有大有小,同一民族的聚居区可以分散在各处,甚至并不联接。在一个民族的聚居区内还可以有不同民族聚居或散居在内。”①费孝通先生的这段话表明共同地域这一特征也存在一个在多大程度上才算是共同地域的问题。如果从民族存在的地域性来看,世界上存在的许多民族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动,大多分散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跨界民族的存在就是一个证据;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来看,虽然他们居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他们仍然是同一个民族,不能由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地域就说他们不是同一个民族,因此,共同地域存在一个在多大范围内才算是共同地域的问题;如果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都是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难道就说地球上的人们的共同体是同一个民族,这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就说不通,因此,共同地域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要求中国化。
再次是对共同经济生活的中国化。费孝通认为:“接着可以就上引前苏联流行的民族定义中的第三个特征‘共同经济生活’提出一点意见。我们经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检讨后,也认为这是不符合我们国情的。我已说过前苏联流行的民族定义是总结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情况。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欧洲确曾出现过建立民族共同的统一市场的趋势,而实际所形成的是一个超越国界的殖民主义市场。暂且不论这个包括殖民地在内的民族国家市场是否能说是现代民族的特征,即以西方现代民族来说一个民族内人民的经济生活能否说是‘共同’也是一个问题。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现代民族”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三)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形成
(四)资产阶级民族学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
(二)民族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贯穿始终的主题
(三)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终极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人民性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全球性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超越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俄国的继承与发展
一、列宁民族理论的形成背景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民族解放运动是列宁民族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列宁与第二国际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是列宁民族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三)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内部关于民族问题的斗争是列宁民族理论形成的实践背景
二、列宁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实践
(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理论
(二)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基本理论
(三)列宁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
(四)列宁关于后进民族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认识及实践
(五)列宁关于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认识与实践
三、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
(一)斯大林基本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定义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条件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第六章 苏联解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挑战
第七章 当前中国的民族问题与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