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诚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804599
  • 作      者:
    王佐书主编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佐书,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黑龙江省副省长等职。
  曾出版《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参政议政研究》《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论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站在制高点上的中国企业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中国民主党派与和谐社会》等12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丛书:诚信》主要内容包括:诚信的定义、诚信的意义与功能、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诚信、西方文化视野里的诚信、中西方诚信之道的比较、诚信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管理者需以诚取信于民、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底线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丛书:诚信》:
  对天然药物的崇拜历来有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华鳖精、深海鲨鱼油,到如今的归真堂熊胆,迎合了“药疗不如食疗”的养生潮流,还由此催生出天价芦笋片、绿豆保健以及真假阿胶。这种对养生的迷信,严重违背科学常识,而图书市场、电视媒体却趋之若鹜,大肆渲染,更多反映出大众科学素养的缺失。
  二、科学素养中的“生产者”、“载体”和“消费者”
  “科学素养”这个词语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大多数人对它的确凿含义模糊不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此的权威解释为: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解释虽然拗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人们能够实现“探月人海”,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国家总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在笔者看来,民众的科学素养并不仅仅包括拥有科学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是否在处理生活事务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并且怀有“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通俗来说,科学素养的高低就是看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在2010年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虽较前一次有小幅提高,但仍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急遽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与科学有关的话题投入了极大的时间精力和极高的关注热情。然而,令人应接不暇的是,从“绿豆神医”张悟本、“神仙道长”李一,到生吃泥鳅的“健康教母”马悦凌、“拍打圣手”萧宏慈,再到最近仓皇出港的“气功大师”王林;从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到“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一些媒体也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何以在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出现令人惊诧的停滞乃至倒退?学者或许会把它归因于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浮躁情绪,归因于科普渠道的畅通性不够,归因于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这些观点虽然不无道理,然而忽略了引发这个问题的实质性内核,在笔者看来,真正的原因正是社会整体对诚信的漠视。
  用过程学与经济学的视角,可以将参与公民科学素养传播过程的群体划分为三类:生产者、载体与消费者。其中的生产者代表信息源,包括专业或非专业科普者及其团队,他们是各种包含科学素养信息的发出者;载体代表科学素养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包括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等音视频媒体及微博论坛等网络社交媒体,它们负责信息的传递与输送;消费者代表信息接收端,包括广大每天通过各式各样媒体接收“科学”信息的广大民众。这三者之间在宏观上大致存在一个基础运行结构:包含科学知识的信息由信息源发出后,经过载体传递与特殊转化,进入公共视野,再通过一些措施被公众有效接受。在此环节中,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按照供需原则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均衡。这种均衡结果直接决定了特定时期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
  ……
展开
目录
序 王佐书

第一章 诚信概述
第一节 诚信的定义
第二节 诚信的意义与功能

第二章 中西诚信之道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诚信
第二节 西方文化视野里的诚信
第三节 中西方诚信之道的比较

第三章 诚信与道德
第一节 诚信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节 管理者需以诚取信于民

第四章 诚信与公平
第一节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底线
第二节 失信在社会上的种种表现
第三节 诚信危机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诚信与科学研究
第一节 “华南虎”事件的反思
第二节 诚信与科学素养
第三节 实事求是与黄禹锡的身败名裂
第四节 学术自律与学风建设

第六章 网络诚信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与网络诚信
第二节 网络诚信的构建
第三节 电子商务与网络诚信
第四节 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网络诚信

第七章 诚信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诚信案例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诚信案例
第三节 外国诚信案例
第四节 中外失信案例

第八章 诚信意识的培养
第一节 诚信意识失落的现象
第二节 诚信意识失落的原因
第三节 诚信意识培养的若干措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