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县镇以下服务于自然村的幼儿园或办园点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的教育。乡村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对我国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乡村学前教育仍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短板”中的“短板”,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突出。促进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县级政府负有主要责任,乡镇、街道(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书以国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时代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乡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为主线,从政府治理的视角、教育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学前教育的各种理论,借助历史分析、问卷调查、个案分析、专家咨询、无结构访谈等方法,对当前乡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乡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监管体系、师资建设、课程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该书的出版对该领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撑第一节理论基础
任何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撑,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也不例外。概而言之,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政府治理理论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政府治理视域下的乡村学前教育发展,自然离不开政府治理理论的强力支撑。“治理”是近年来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也是在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理论。治理是英文governance的汉译,而governance则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文,意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治理”一词在14世纪首次被使用,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治理”一词才又被重新提起,治理理论才开始大行其道。
治理理论的兴起,在理论上主要源于社会学科领域的范式危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领域,普遍存在着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和范式,如政治学领域的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对立,在经济学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对立等。这种简单二元对立的学科范式在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面前,越来越缺乏解释力,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质疑,而治理理论则超越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政府与市场、公与私的简单二元对立,形成了独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三极和第三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简单二元对立学科范式的缺陷,同时也由于其巨大的理论张力而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洇而很快成为一种崭新的学科范式和分析工具而备受学术界的青睐。
治理理论的兴起,在实践上主要源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和世界银行的推波助澜。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是最基本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但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两者都存在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市场虽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更高的效率,但是在消除垄断、提供公共产品、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方面却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政府调控虽然有利于保持经济总量的总体平衡,有利于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但由于受政府决策、政府机构运转和政府干预的效率低下和政府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等方面的挑战,因而在实现更高公共利益最大化方面也是困难重重。为走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实现公共利益的更大化,治理理论就应运而生。治理理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世界银行的推波助澜。自从世界银行在其1989年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使用“治理危机”这一概念之后,“治理”概念便被迅速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并被赋予各种含义。近年来,“治理”这一概念被引入到中国,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并被作为方法工具和分析框架用于解释和分析中国公共领域内的相关问题。
关于“治理”的定义,由于治理理论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较强的普适性,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治理”一词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学科差异,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广为世人接受的概念。如经济学家奥利弗.E.威廉姆斯认为,治理是一项评估各种备择组织模式(手段)功效的作业和一种在某种关系中实现秩序的工具。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西瑙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的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活动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国内治理研究专家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意义上说,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俞可平认为,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善治包含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等基本要素。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治理概念的定义存在着较大分歧,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治理的种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应当说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对治理概念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性的过程。从治理的定义出发,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从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概念的界定和特征的归纳可以发现: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的个人机构,亦可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而不一定是政府;治理客体是共同事务,而非个体或私人事务;治理方式、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既有正式的法规制度的强制管理又有非正式的措施、约束,治理手段,既包括法律法规也包括自律和教育等,而不是像传统管理那样只是简单的行政管理;治理目的是为了各方利益的广泛达成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而非谋取部门利益或私人利益;治理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持续的行动,而非一种活动;治理强调上下互动及管理对象的参与,而非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权力控制。
二、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教育理论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政府治理下的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因而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自然是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本节拟对国内外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做一简要梳理。
……
前言
第一章 乡村学前教育的定位、功能与任务
第一节 乡村学前教育的界定
第二节 乡村学前教育的定位: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视角
第三节 乡村学前教育的功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视角
第四节 乡村学前教育的任务:人口城市化的视角
第二章 当前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
第一节 乡村学前教育成为教育发展“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节 乡村幼儿园的监管成为政府“烫手的山芋”
第三节 乡村幼儿园沦为农村儿童“变味的早餐”
第三章 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内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撑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法律依据
第三节 政策支撑
第五章 乡村幼儿园规划布局与准入标准
第一节 乡村幼儿园的规划布局
第二节 乡村幼儿园的准入标准
第六章 乡村幼儿园办园体制
第一节 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
第二节 努力发展民办幼儿园
第三节 构建乡村学前教育多元发展格局
第七章 乡村学前教育监管机制
第一节 明确主体责任
第二节 建立投入监管机制
第三节 健全质量监管机制
第四节 完善安全监管机制
第八章 乡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节 乡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乡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乡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第九章 乡村学前教育特色课程建设
第一节 特色课程建设的原则
第二节 特色课程建设的内容
第三节 特色课程实施的手段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