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
1.知识的分门别类
在学科规训的影响下,古希腊时期的整体文明被割裂开来,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被分门别类。不仅如此,具体的学科门类也建立起自己严格的准入门槛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以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
知识的分化和学科规训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方面,知识的分化是学科规训产生的前提与基础,正如哈斯金斯在《大学的兴起》中说的:“只要知识一直局限于中世纪早期的‘自由七艺’(the seven liberal art),就不会出现大学。”学科知识的分门别类,使人们对知识的构成状况的理解倾向于朝着一个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也就没有学科规训的必要,学科规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也就缺乏必要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科规训在促进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反过来促进了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细化。
此外,把知识学科化,并以各个学科的规训准则对知识进行组织,构成各有界域的学科范围甚至壁垒,并树立起各个学科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群体和学科规范等学科准入制度,排斥假知识和非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相同知识的集中化发展。它为所有试图进入该学科领域的学者竖起一道“门槛”,要求他们接受该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连续性规则体系,这包括一系列的学科边界、学科对象、研究规则和评价标准等。这套规训准则不仅分化了研究领域,而且规限了学术传承的基本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讲座和研讨班以基层学术组织的模式,尤其是以一种制度化的形式出现,在促进学科知识的细化和专门化以及学科建制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知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正是由于学科规训对科学学科标准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任何知识想要进入大学,就必须改变以往零散、经验式的形式,而改头换面为理论化的系统高深知识。19世纪自然科学从经验阶段进入理论阶段。以自然科学进入大学的过程为例,恩格斯就曾归纳道:“上个时期(指19世纪前——笔者注)自然科学是以分类、分析为主的收集材料的科学,现在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整体联系的科学。”以19世纪为分水岭,各门学科知识在搜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发现内部的规律,开始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而在这当中,以书写为中心的规训手段无疑也为知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标准化和规范化也对学术尊严或者说学科地位产生了影响。通常来说,学科在学科规训的过程中越严格与规范化,其学术尊严也越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反之亦然。而学科尊严的高低,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科资源的分配、学科本身的地位等。
3.严谨的理论逻辑体系
知识被规训以后,逻辑及体系化也成为它的一大特征。作为知识体来说,只有具备了类公理化的知识体系形式,才能被冠以成熟化和科学化的标志。整个科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从属体系而发生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结构性和有序性。这一严谨的理论逻辑体系对于科学的标识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首先,当知识以逻辑分明的形式出现时,它是符合科学认识的需要的。其次,严谨的逻辑体系不仅有助于知识的认知和整理,而且也有助于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严谨理论逻辑标准的流行促使学者普遍形成了一种认识,那就是一门学科总是有逻辑起点的,而知识内部是否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是选择知识的基本“底线”。对于学术人员而言,他选择教育知识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应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出发,“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另外,在具体的规训方式上,表现为理论中心主义。这种理论中心主义以追求知识生产的确定性和可证实性为目标,以实验性、经验性研究来获得确定性知识研究方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