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大学治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7337
  • 作      者:
    蒋达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蒋达勇,男,1978年生,四川安县人,法学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曾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借调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治理。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研究》、《开放时代》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省、厅级课题5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参编教材、著作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大学治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从政治学视角切入,以现代国家建构为理论背景,深入阐释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与大学治理的理论关联和实践进路。书稿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与大学治理互动的历史演绎进行梳理,对现阶段政党-国家与大学治理互动的实践逻辑进行剖析,并运用“质量工程”等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就现代国家建构的中国式道路、国家与大学关系的调适以及大学内部治理进路进行了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大学治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
  (三)国家与大学关系的调适
  总体上看,从1956年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总体特征仍然是按照马列主义国家建构理论,在前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求,着力建设和构造一个由政党和国家全面管理和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全能主义国家。这一阶段,因为现代国家建构呈现出反复、波动,其与大学治理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调整、反复的复杂生态。
  一方面,这无疑是“建设的十年”。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内外政局趋于稳定,社会主义“政党一国家”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政党和国家得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上来。按照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论断:“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大学总体上得以快速发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随着高等教育管理权由中央向地方的适度下放,这对改变高等学校办学和管理权限集中过多的状况,发挥地方办学的主动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期间,我国新建了一批高校和新兴尖端的学科和专业。与此同时,部属和地方院校也有很大的发展,创建了一批部属院校,如上海铁道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还依靠地方力量新办了一些大学,如北京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工业大学等。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内的全国重点高校中有13所就是在1958年至1960年新建或改建的。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进行重点建设,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但是,另一方面,这十年无疑又是“波折”的十年。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加之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出现偏差,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总是在“左”倾和调整之间波动和摇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实际上违背了八大的路线,这一'左',直到一九七六年,时间不长,差不多整整二十年。”从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来看,十年间没有彻底纠正反而有所发展的“左”的错误的积累,逐渐压倒了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趋向,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造成了长达十年的内乱。具体到大学治理领域而言,如前所述,在知识分子帮助党整风,被错误地认为是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企图使高等学校脱离党的领导,知识分子受到错误的打击。校长负责制,被批判为与党的领导相对立的教授治校。1961年前后高等学校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的波动实际上印证了政治领域“左”倾和调整的两种思路。可以说,这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既积累了重要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相应地,中国的大学教育既试图克服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建立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又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产生诸多甚至是重大的失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源起与主要问题
二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三  主要概念与研究现状
四  目标任务与方法工具

第二章  现代国家建构与大学治理的理论审视
第一节  理论视阈: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一  公共平台:大学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
二  互动逻辑:国家与大学的互嵌与拒斥
三  强弱之间:国家与大学互动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解释模式:功能、结构与过程
一  功能:范围与变革
二  结构:宏观与微观
三  过程:行动与机制
第三节  分析向度:纵向、横向与互动
一  纵向视角:历时性考察
二  横向视角:共时性比较
三  动态视角:互动式分析

第三章  现代国家建构与大学治理的历史演绎
第一节  移植:国家与大学的现代初构
一  1898-1911:君主立宪与现代大学的新张
二  1911-1928:民主共和与大学自治的实验
三  1928-1949:军国党治与大学管控的强化  
第二节  统合:全能国家构造大学体制
一  1949-1956:全能国家构造与大学接管改造
二  1956-1966:全能国家波动与大学治理调整
三  1966-1976:全能国家极致与大学体制坍塌
第三节  调适:国家与大学的转型互动
一  1976-1989:改革调整与放松大学规制
二  1989-2010:政治调整与大学建设发展

第四章  现代国家建构与大学治理的实践形式
第一节  功能:国家嵌入与大学治理的基本使命
一  人才培养:招生、培养与就业
二  科学研究:项目、平台与奖励
三  社会服务:教育、科研与援助
第二节  结构:身份构造与体制拟合下的治理架构
一  体系架构:性质、层次与隶属
二  组织结构:政治、行政与学术
第三节  过程:整合嵌入与反抗合作中的治理机制
一  嵌入机制:整合、强制与诱导
二  反抗机制:应付、转化与反叛
三  合作机制:顺从、邀请与参与

第五章  国家嵌入过度与大学治理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质量工程:国家嵌入大学治理的典型案例
一  源起: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背景
二  方案: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设计
三  实施:各个建设项目的实践运行
第二节  行动主体:政府、学校与社会间的角色扮演
一  决策者:台前幕后的政党组织
二  组织者:扮演主角的政府部门
三  参与者:裹挟参与的学校师生
四  随从者:旁观侍从的社会组织
第三节  过程机制:强制、诱导与抵抗中的互动演绎
一  弱化的强制:制度与实践的单向嵌入
二  强化的诱导:资金与评估的双重叠加
三  弱者的抵抗:国家主导中的个体选择

第六章  现代国家建构与大学治理的改革进路
第一节  现代国家建构的中国式道路
一  实践路径:国家与社会建构的反向进路
二  政治策略:强大政党引领现代国家建构
三  逻辑走向:强国家与强社会的有机合作
第二节  国家与大学关系的重新调适
一  政党领导:角色定位与体系建构
二  政府管理:宏观协调与服务发展
三  大学治理:功能重组与使命聚焦
第三节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的现实进路
一  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的决策体系
二  治理机制:推进学术领地的民主实践
三  精神培育:弘扬现代大学的独立精神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